主页 科普资讯 今日要闻 昂贵的非必需手术,不容忽视的风险—— 10万元让视力“返老还童”?谨慎

昂贵的非必需手术,不容忽视的风险—— 10万元让视力“返老还童”?谨慎

杨智杰
2024年07月31日 2369

51岁这一年,周齐鸣突然查出了老花眼。他是辽宁省某银行的高管,近视多年,喜欢跑步和打篮球,长期戴隐形眼镜,佩戴老花镜,是从未考虑的选项。去年10月,在眼镜店店员介绍下,他第一次听说一种矫正老花眼的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以下称“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

随后,周齐鸣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各种介绍:手术快速、便捷;能一次摆脱老花、近视和散光,远离老花镜。去年12月,他花费9.5万元在北京一家私立医院接受了手术。

这一手术原本用于治疗白内障,近年来可直接用于矫正老花眼。因价格昂贵,律师、金融从业者、明星等高收入人群是接受这一手术的主要群体。

对眼科医生来说,经常听到患者的抱怨是:戴老花镜显老;如果遭遇近视和老花“夹击”,频繁更换眼镜更是非常麻烦。在老花眼年轻化、越来越多中年人有摘镜冲动的当下,这一手术真的能让视力“返老还童”吗?

昂贵的非必需手术,不容忽视的风险—— 10万元让视力“返老还童”?谨慎

昂贵的非必需手术

“每只眼睛的手术仅耗时约十分钟,左右眼在连续两天内完成。”周齐鸣说。给他做手术的是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眼科专家。在他的印象中,手术中,除了稍微有点疼,没有其他感觉,术后第二天,就能摘了纱布看东西。

想象人的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晶状体便是镜头,正常的镜头清澈且有弹性,但伴随衰老,眼内肌肉和晶状体调节能力减弱,看近物时模糊不清,老花眼便产生了。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是在患者的角膜边缘做一个切口,取出自然晶体,将人工晶体放进去。

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又被称为透明晶体置换术。这一手术并非新技术,而是由传统的白内障手术演变而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内障手术已在全球广泛开展。和老花眼一样,白内障也是人在衰老后常出现的眼部疾病——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致盲。因此,白内障手术的核心,就是植入人工晶体以恢复视力。

但白内障手术最常使用的是单焦点人工晶体,无法实现人眼在不同距离的调焦,白内障伴随老花的患者术后还要佩戴老花镜。随着人工晶体制造技术的进步,市场上开始出现双焦点、三焦点等多焦点人工晶体。2010年,全球首款三焦点人工晶体产品面世,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这一人工晶体可以模拟人眼在看远、中、近距离物体时的自然变焦能力,近年来多被用于矫正老花眼。

在国内,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已在一些私立医院、少数公立医院推广。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白内障组组长张顺华是国内公立医院中进行这项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她介绍,从2019年起,她开始开展多焦点晶体置换手术,每年大约会做500台,“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患者是透明晶体摘除”。

多位受访医生称,相较白内障防盲手术,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是一种非必需的手术,只为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张顺华接收的患者,以高收入人群为主:这些人经济条件较好,更在意形象,需要长期用眼,对看远、看中、看近处有明确的视觉需求。

由于三焦点人工晶体的成本较高,这类手术费用十分昂贵,手术价格在6万~10万元不等,如果患者有散光,每只眼的手术费用还要再增加1万元。

不容忽视的术后风险

手术前,医生告知过周齐鸣,手术可能导致眩光问题,他当时不以为意。术后恢复半年多,他每次看路灯和汽车尾灯,仍觉得刺眼。

多位受访专家解释,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在技术层面虽已相对成熟,但人工晶体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自然晶体的调节能力,在所有距离都提供完美图像、没有光线损失的视觉效果。眩光、光晕、星芒等异常光学症状,成为最突出的手术风险。

“三焦点人工晶体,目前大多基于光的衍射原理设计,在白天可能看不出问题,但到夜间,患者开车时看到前方车辆的尾灯,可能会伴随着两个光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组组长。姚克表示,医生一般会在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前询问患者,是否经常在夜间驾驶,尤其是长途驾驶。“我会对患者强调,术后如果必须夜间开车,先选择在不复杂的路段驾驶,不必过分盯着前车尾灯,可以看向车顶。”

令周齐鸣更难以接受的是,远中近不同距离,人工晶体捕捉到的图像清晰度和预期相比都有所下降。近距离看手机屏幕时,周齐鸣有时感到些许视力模糊和影像重叠。中距离更严重,“我现在看电脑,咋瞅也瞅不清楚”。看远处时,视力好坏取决于天气——遇到晴天,能看清远处建筑物的门窗和外部装饰等细节,如果遇上阴天,景象会变得朦胧。“三米外的人脸都难以辨认。”他说,每天早晚或阴天时,他心情都很糟糕,只想找个明亮的地方待着。

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对比敏感度下降。三焦点晶状体,是将进入眼睛的光线分配到远、中、近三个焦点,这势必会造成(光)能量的分散。“所以我们会提醒植入三焦点人工晶体的患者,看书时调亮灯光,弥补看东西暗的问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陈伟蓉解释说。

和周齐鸣差不多时期,2023年11月,48岁开始老花的武敏,在北京另一家私立医院接受了老花眼矫正手术,但摘了纱布,她的第一感觉是“老眼昏花”。她从小有400多度的近视,术前医生告知手术能帮助她矫正远中近的视力,但亲历手术后,她发现视力和视觉是有差别的:术后她的远中近视力都达到了1.0,但现实中的视觉效果却明显下降。“如果有人从光线不足的地方走来,我看他们的脸都是黑的,看不清五官。”武敏记得,主刀医生在术前并未和她强调这一风险。

她在术后还发现,所有东西似乎都加上了一层美颜磨皮特效,物体的原有纹理和细节变得模糊。她在路上看到一对母女,无法轻易辨别她们的年龄差异。令武敏最难过的是,“我再也看不清我的孩子和我自己了”。

“对手术的宣传过度”

对于无白内障的老花眼人群,是否有必要进行这类多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在国内医学界尚存在分歧。

多数公立医院眼科医生都持谨慎态度。姚克解释说,如果患者有白内障,同时有老花、远视或近视等问题,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但如果患者没有白内障、视力基本完好,只因为看到网上宣传后心动,“还需慎重”。姚克指出,目前社交媒体上针对这类手术的宣传并没有充分介绍手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有些过度”。

手术后,武敏结识了20多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接受过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的患者,大家普遍反映:“为什么我们事先查到的信息,都在说这个手术很好?”她反思,许多老花眼人群的手术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医疗机构和厂商共同“制造”出来的。

与白内障患者相比,单纯的老花眼人群,对手术的期望值往往更高。张顺华说,前者视觉功能已受到严重损害,术前视力可能仅为0.3,术后如果能恢复到0.6,他们会非常满意。而老花眼人群眼部的晶体是透明的,原本没有疾病,他们更难承受手术的不确定性——如果是戴眼镜,矫正视力可达到1.0,但如果术后视力下降到0.6,“这种落差会让他们难以接受”。

在门诊遇到只是不想戴老花镜的患者,陈伟蓉一般都会拒绝做手术。她经常提醒学生,在做透明晶状体置换手术时,要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去开这个刀?”至少讲出三条理由。医生要与患者讨论应不应该做手术,风险在哪儿,能否获益。

张顺华支持单纯的老花眼患者可以接受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但她表示,术前医生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远、中、近视力,并预测手术效果,只有当术后视力有显著提升空间时,例如患者原先有高度近视或深度远视等,手术才被认为有其必要性。

徐怡君提到,对手术和视力有极高要求、难以接受任何术后问题的完美主义者,可能会被劝退。此外,如果患者看远和看近的视力还尚可,会建议对方再观察一段时间,等视力下降更多或对日常生活影响更大时再考虑手术。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目前针对老花眼的人工晶体置换手术,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准入门槛。专家分析称,此类手术价格高,一些人工晶体厂商的推动力量过于强大,医院和医生不应受利益驱动,而要慎重评估适应证,充分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在术后重视复查。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老花眼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白内障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