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步骤与麻醉

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步骤与麻醉

褚立君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4年03月27日 1886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我国,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心脏大血管外科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般常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疾病、大血管等手术中,例如:大动脉转位、主动脉骑跨、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大血管手术等,体外循环的发展为现代心脏外科手术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1.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又可以称为心肺旁路术,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氧合之后将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随后利用体外循环设备将血液再次输入至人体动脉系统之中,完成血液循环。而这种不经过心脏以及肺部将人体血液在体外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循环的方式称为体外循环。一般在心脏手术以及大血管手术中比较常用。

2.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步骤与麻醉

(1)实施手术前需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病理以及生理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2)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为患者实施麻醉。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包括麻醉仪器设备以及材料、药物准备、麻醉监测。仪器设备及材料:监护仪、麻醉剂、吸引器、血液回收机器、压力传感器、心排量检测仪、超声、体外循环机、ACT测量仪;药物准备:血管活性药物泵注标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硝酸甘油/硝普钠)、麻醉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罗库溴铵、依托咪酯、丙泊酚、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辅助药物(冲洗传感器用肝素盐水);麻醉监测:常规检测(血压、心电图、体温以及指脉氧饱和度)、有创检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有创动脉血压、连续心排量监测)、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测、凝血功能监测、尿量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等。

(3)麻醉诱导。诱导前检查患者的动脉基础血气指标以及ACT数值,诱导过程保持平稳缓慢,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在为其实施诱导时应当有外科医生在场。按需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测量患者肛温以及咽温,并实施中心静脉置管、动脉有创检测置管等。

(4)手术开始前,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将患者胸部后方垫高,如果是侧开胸则需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采用常规消毒措施消毒,铺设无菌巾,确保手术视野充分暴露;

(5)劈开胸骨。手术入路通常选择患者胸部正中切口,切开皮肤,利用电刀将患者胸骨切迹以及剑突下组织分离,劈开胸骨,在胸骨表面涂抹骨腊,利用电刀对胸骨骨膜的出血点位置进行烧灼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放置张胸器,以此撑开胸骨暴露心包,利用牵引线悬吊心包;肝素化(400IU/kg),3~5min后对患者进行ACT复查,如果ACT超过300s,可进行主动脉插管,如果超过480s,可实施体外循环。

(4)上、下腔静脉分别插入引流管,将回流血液引流入体外循环设备。灌注心肌保护液心脏停跳后,由外科医生实施心内操作或大血管操作,维持一定的深度麻醉;主要操作接近完成时开始复温;心脏手术操作完成后,待心脏恢复跳动,各指标平稳,依次拔出引流管,关胸。

(5)术后转运。手术结束后,将患者转运至ICU。注意搬动轻柔,避免患者血压波动。

3.体外循环常见并发症

(1)低心排综合征:主要是指患者机体容量以及阻力都正常的情况下,其心脏功能无法满足机体循环的需求。患者症状多表现为低血压、组织灌注不足等。

(2)肺部并发症:肺水肿、肺不张等都是体外循环常见术后并发症,术中长时间肺萎靡,导致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受到破坏,诱发肺部并发症。

(3)脑部并发症:不同患者的神经损伤部位以及损伤程度存在差异性,因此,病症也存在差异性,包括抑郁症、认知功能变化以及术后谵妄等,重则偏瘫、痴呆,轻则苏醒延迟。

(4)出血:手术止血不彻底、肝素化之后患者凝血机制发生变化以及凝血因子的稀释等因素都会导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出现出血现象。

(5)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由于受到心功能不全、血管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会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现象。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体外循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在心脏、肝、肾、肺等大血管手术中获得应用,在肿瘤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的生命支持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技术。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