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医学检测,这个“DIY”靠谱吗?
测血糖、测新冠甚至自助检测HIV病毒……通过诊断试剂、医学装备进行的自助医学检测,被认为是“撬动万亿蓝海的大健康市场”。在肯定自助医学检测为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须加强规范和监管,谨防出现误诊、漏诊、不当用药等风险。
自助医学检测产业快速发展
自助医学检测在疾病预防、诊断、慢性病管理以及康复辅助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智能手环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睡眠质量等多项健康指标,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数据。目前,自助医学检测还涵盖了多种健康检查项目,包括胆固醇、肺活量等基础体征检测、生殖健康检测、自助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艾滋病尿液自检试剂等。
多重因素催动自助医学检测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自助医学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智能自助视力检测仪和全自动采血机器人等设备无需专业人员协助,能够全程自助完成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便捷性。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检验平台的普及,使患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自主申请和管理医学检验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居民健康管理自主性增强是另一大助推因素。自助医学检测设备操作简单、无需专业知识,这让个人健康管理变得更加自主和主动。家用血糖仪、血压计以及基因检测套装等设备只需几分钟就能得到结果。另外,一些自助检测设备设计了隐私保护功能,避免了传统医院检测中的尴尬和隐私暴露问题。
“DIY”下的隐忧
由于缺乏专业医生的指导,患者可能无法准确选择所需的检测项目,导致不必要的检查或关键项目的遗漏,这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此外,患者自行解读检测结果可能会影响医疗的诊断准确度。
深圳居民张华丽(化名)今年3月出现过一次发热症状,为图省事下单了居家快检服务。发热当天早上9点采样,11点出报告,结果显示只检测出肺炎链球菌,自行用药后仍高烧不退,于是便前往医院就医。但医院并不认可自助检测报告。“医生说肺炎链球菌是人体呼吸道常见的定植菌,身体状态没有异常时也可能被检测到。”稍后张女士被要求再次检查,检查结果为甲流抗体弱阳性,赶在发热后48小时内服用了奥司他韦,“没过多久就退烧了”。
采样不规范容易导致自助居家检测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传统医学检测采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使用波长660nm的红光和940nm的近红外光作为射入光源,测定通过组织床的光传导强度,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氧饱和度。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手环手表则通常采取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监测心率和血氧,光电传感器的位置以及与皮肤的紧贴程度会随着人体的活动产生变化,或导致脉率测量变得不够准确。
提升自助医学检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明确监管框架,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明确自助医学检测的运营标准和监管要求。一是强化市场准入机制,防范精准度不达标的设备以自助医学检测设备的名义进入市场;二是建立事前规范引导与事后处罚相结合的制度;三是关注可能存在的监管交叉和空白地带。
生产企业应强化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检测误差导致的医疗风险。确保在自助检测过程中收集的个人健康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
同时,推动自助医学检测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行业自律与合作机制建设,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