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孕期静脉血栓:准妈妈必须防范的隐形风险

孕期静脉血栓:准妈妈必须防范的隐形风险

陈柳 柳州工人医院
2025年02月26日 24页 963 海报 复制链接

对于准妈妈们而言,孕期无疑是一段洋溢着幸福与憧憬的特殊时光,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未知的挑战。在满心期待新生命降临的温馨时刻,孕期静脉血栓这一不易察觉的隐形风险正悄然潜伏在身边,它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可能严重威胁准妈妈和宝宝的健康,下面让我们深入了解它。

孕期为何易“中招”

孕期女性身体发生诸多奇妙变化,使得静脉血栓风险大增。激素水平改变是重要因素。怀孕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如同胶水变黏,更易凝结成块,增加血栓形成可能。随着孕周增加,子宫逐渐增大,如同不断膨胀的“气球”,会压迫下腔静脉、髂静脉等周围血管,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就像河流被石头堵住部分,水流变慢甚至淤积,下肢静脉血液流动缓慢,易形成血栓。孕期活动相对减少也不容忽视。很多准妈妈因担心胎儿安全或身体不适,长时间久坐或躺卧,缺乏运动。这使腿部肌肉收缩减少,无法有效推动血液回流,进一步增加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静脉血栓的“蛛丝马迹”

孕期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出现以下症状需提高警惕。一侧下肢突然明显肿胀,与另一侧形成鲜明对比,可能是静脉血栓信号。同时,肿胀下肢常伴有隐痛、胀痛或刺痛,行走或站立时疼痛加重,休息或抬高下肢后缓解。除肿胀疼痛外,患病一侧下肢皮肤温度可能高于另一侧,摸起来发热,皮肤颜色也可能发红,类似被晒伤。还有一些不太典型症状。比如,有的准妈妈会感到下肢沉重、乏力,活动时使不上劲。若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至肺部,引发肺栓塞,情况将十分危险,会出现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

早发现,早预防

孕期静脉血栓症状可能不典型,易与孕期其他生理变化混淆,所以准妈妈要定期产检。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症状、体格检查及超声等必要辅助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静脉血栓。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准妈妈在孕期可通过以下方法降低风险。 适度活动很关键。身体条件允许时,不要长时间卧床或久坐。每天适量散步,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有助于增强体质。也可在室内做屈伸脚踝、转动小腿等简单伸展运动,调动小腿肌肉泵作用,增加静脉血流速,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饮食要注意均衡。多吃苹果、橙子、菠菜、西兰花等新鲜蔬果,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便秘导致的腹压升高,减轻对下肢静脉压力。同时,适当增加牛奶、鸡蛋、鱼肉等蛋白质摄入,增强身体抵抗力。 穿着上,选择宽松舒适衣物,避免紧身裤子或袜子影响血液循环。有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孕妈,可在医生指导下穿减压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休息时也有窍门。睡觉时将双腿略高于心脏水平,利于血液回流,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积极应对,守护健康

若不幸被诊断为孕期静脉血栓,准妈妈不必过于惊慌。现代医学有多种应对方法。医生会根据血栓部位、严重程度及孕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主要目标是防止血栓扩大,避免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药物治疗是常用方法,低分子肝素是孕期治疗静脉血栓的首选。它不通过胎盘屏障,不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能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和发展。治疗中,医生会密切监测准妈妈凝血功能和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依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治疗期间,准妈妈要严格按医嘱休息和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防止血栓脱落。同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因为过度紧张焦虑可能影响身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不利于病情恢复。

孕期静脉血栓虽需准妈妈高度重视,但只要了解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做好预防和早期发现,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保障准妈妈和宝宝健康。希望每位准妈妈都能顺利度过孕期,迎来健康新生命。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孕期静脉血栓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