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身痛怎么办?中医外治来帮忙
生孩子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很多妈妈在经历分娩的辛苦后,本以为可以好好休养,却发现身体出现了各种酸痛:肩颈僵硬、腰背疼痛、关节酸胀,甚至觉得整个人都“散架”了一样。这种情况在中医上称为“产后身痛”,属于“产后病”的一种,那么,产后身痛到底怎么回事?中医有没有办法能帮一帮这些辛苦的宝妈们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中医外治法在产后身痛中的应用。
产后身痛是怎么回事?
产后身痛,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以关节、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症状,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疼痛的产生与“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密切相关。
1. 体虚易感邪
女人在分娩过程中,出血多、耗气血,身体进入一个虚弱状态,中医称为“气血俱虚”。此时身体的抵抗力差,外界的风寒湿邪更容易趁虚而入,侵袭筋骨、经络,引发疼痛。
2. 受寒受湿引发疼痛
在“坐月子”期间,如果房间通风不好、洗头沐浴过早、水温偏凉,或穿得过少,都容易让寒气湿气入侵,从而诱发或加重身痛。
3. 劳累过度、情绪波动
照顾新生儿常常需要熬夜喂奶、抱娃哄睡,这会进一步损伤气血,加重身痛;情绪低落、焦虑也可能使疼痛加剧。
中医怎么看产后身痛?
中医将产后身痛归于“产后风”,主要病因包括:
气血亏虚:产后出血多,气血两虚,经络失养,筋骨不荣;
风寒湿邪侵袭:虚则邪入,尤其在风寒湿气较重的地区更为常见;
肝肾亏虚: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产后劳损肝肾,筋骨失养;
气滞血瘀:分娩过程中可能产生淤血,阻滞经络,也会引发疼痛。
治疗原则:多以补气养血、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为主。
中医外治怎么帮你缓解产后身痛?
中医不仅靠吃中药,更有丰富的“外治法”,很多妈妈听说过,但并不熟悉。外治法安全、方便、副作用少,特别适合产后哺乳期的女性。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方法:
1. 艾灸
艾灸是利用艾条或艾柱在体表穴位进行熏灸,以达到温经通络、祛寒止痛的效果。
适用部位:肚脐(神阙穴)、腰部(命门穴、肾俞穴)、关节周围;
适合人群:怕冷、疼痛夜间加重、舌苔白滑者;
推荐方法:每次灸20-30分钟,每周2-3次,可请中医师指导操作。
2. 中药熏洗
把中药煎煮后,用药液来熏蒸或浸泡疼痛部位,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作用。
常用药物:川芎、独活、防风、威灵仙、艾叶、伸筋草等;
适用症状:手脚关节痛、膝盖肿胀酸软;
操作简单:在家也可以操作,将药液加热后浸泡疼痛部位,每次20分钟左右。
3. 推拿按摩
推拿可调理气血、松解肌肉、疏通经络,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重点部位:腰背、颈肩、四肢关节;
技巧建议:采用轻柔方式,不宜过猛;
注意事项:应避开寒冷环境,按摩后注意保暖。
4. 穴位敷贴
将调配好的中药贴敷在疼痛部位的相关穴位上,透皮吸收药效,缓解不适。
常用穴位:阿是穴(即疼痛点)、大椎、阳陵泉、风池;
药物组成:肉桂、细辛、乳香、没药、川椒等;
适用人群:局部关节疼痛明显者,尤其不便熏洗和艾灸者。
如何预防产后身痛的发生?
产后身痛并非不可避免,如果在月子期间注意保健,可以大大降低发病几率:
注意保暖,防寒防湿:避免吹风、淋雨、穿露膝短裤,尤其是膝盖、腰腹要做好保暖;
合理休息不过度劳累:产后要科学安排休息,避免久站久坐、弯腰抱娃等体力活;
产后康复操适当练: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
饮食营养、调养气血: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钙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红枣、黑豆、骨汤等;
坚持中医调理:产后早期可进行适度艾灸或熏洗,有效防止寒邪入侵。
结语
身为妈妈,付出太多本就辛苦,如果还要忍受产后带来的各种身体不适,实在不该。中医外治疗法,方法多样、操作简便、安全温和,是产后身痛调理的好帮手。希望每一位妈妈在辛苦育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被照顾、被治愈的温暖。别让疼痛成为你和宝宝之间的阻碍,爱自己,从调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