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到消毒规范: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防线
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每天都上演着生命的救治与希望的传递,但同时也潜藏着看不见的“敌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不但将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更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手卫生与消毒规范无疑是医院感染预防措施中最重要的两道防线,它们是守护医患双方健康的坚固盾牌。
一、手卫生:最基础也最关键的防线
人体接触外界最多的部位就是手,是传染病的重要场所。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经常与病人、医疗设备和各种环境表面接触,双手容易沾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据统计,由于经手传播的病原体造成的医院感染占30%-50%。一个简单的握手动作,一次不经意的触摸,都可能成为传播感染的途径。因此,做好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措施。
手卫生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洗手是指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以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是在外科手术前,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去除手部、前臂、上臂下1/3的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血液体液后“五个时刻”严格进行手卫生。但实际情况是手卫生的依从性不佳。例如,有些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手卫生环节,还有的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偶尔不洗手不会导致大问题。但这些看似细微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感染。曾有某医院由于一位护士手卫生不到位,在看护若干病人时将肠道致病菌传染给抵抗力差的病人,引发了院内小规模感染的爆发。这一事件让我们响起警钟,手卫生不能放过一厘米。
医院多管齐下,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一方面加强培训教育,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演示等形式,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另一方面在医院的各个诊疗区域合理配备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便于医护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同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把手卫生依从性纳入绩效考核,激励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二、消毒规范:阻断感染传播的全面阻断
除手卫生外,规范的消毒也是医院感染预防的保障。消毒是指将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清除至无害化的过程。医院环境中存在大量医疗设备、物品和各种环境表面,如病床、床头柜、医疗器械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藏身之地。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消毒,则可使病原体在患者之间、医患之间传播,造成医院感染。医院消毒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物理消毒主要是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等。热力消毒是用高温杀灭病原体,多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消毒;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对空气、物体表面等进行消毒。
化学消毒是指使用化学消毒剂杀灭病原体,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醇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等。不同的消毒剂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和场景,如含氯消毒剂常用于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醇类消毒剂可用于手卫生和小型医疗器械的消毒。消毒时严格遵守消毒规范。一是根据消毒对象和病原体特点,选择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比如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要用特殊的消毒处理。其次掌握正确的消毒浓度和作用时间以及操作流程。消毒剂浓度或作用时间过少,杀灭不了病原体;操作流程不规范,消毒不彻底。另外,还应加强对消毒效果的监测,定期对消毒后的物品、环境进行采样检测,确保消毒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手卫生和消毒规范是医院感染预防的一项系统工程,两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手卫生从源头上减少了病原体的传播,消毒规范对环境及物品进行全面的清洁和消毒,切断了感染传播的途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严格落实到医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筑牢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防线。今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不断加强手卫生和消毒规范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