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护理: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
脑卒中,俗称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导致死亡或留下终身残疾。在脑卒中的防治过程中,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恢复。
一、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与危害
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形成血栓,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中断,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出血性脑卒中,像脑出血,则是因为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形成血肿,压迫周围正常脑组织,同时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破坏大脑的正常功能。
脑卒中发作后,患者常出现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严重时危及生命。大脑神经细胞不可再生,受损后难以恢复,因此抓住早期黄金救治时间,减少神经细胞损伤,对患者康复意义重大。
二、早期识别:争分夺秒的“FAST”原则
快速识别脑卒中症状是早期干预的第一步。国际通用的“FAST”原则便于大众第一时间判断:
F(Face,脸):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有无一侧面部下垂、口角歪斜。让患者微笑,正常时两边嘴角应同时上扬,若一侧无法抬起,可能是脑卒中表现。
A(Arm,手臂):让患者双臂平举10秒,观察一侧手臂是否无力下垂。脑卒中影响神经传导,会导致肢体肌肉力量下降。
S(Speech,言语):与患者交流,询问简单问题,查看其言语是否清晰,有无说话含糊、词不达意或无法理解话语的情况,脑部语言中枢受损会引发这些障碍。
T(Time,时间):一旦发现上述任一症状突然发生,立即拨打120,记录症状出现时间,迅速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对脑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1分钟,就有大量神经细胞死亡。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突然剧烈头痛、眩晕、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同样需警惕脑卒中发生。
三、早期干预:多维度的生命守护
1.院前急救干预
等待救护车期间,让患者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并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窒息。解开领口、腰带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通畅。避免随意搬动,尤其不能剧烈摇晃头部,防止加重出血或血栓移位。同时向急救人员详细描述症状出现时间和表现,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院内紧急救治
患者送达医院后,医生迅速通过头颅CT或MRI等检查明确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若在发病4.5-6小时时间窗内且符合溶栓指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部分患者还可进行机械取栓。出血性脑卒中则依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决定手术止血或保守治疗,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损伤。
3.早期康复介入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早期康复可以帮助患者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训练、言语训练、吞咽训练、认知训练等多个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指导和训练。
四、预防复发:长期护理的重要环节
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做好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1)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多吃蔬菜水果。
(3)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4) 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论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掌握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提高生存几率,改善预后。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普通大众,都应重视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为守护生命健康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