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的呼吸护理课,记得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慢阻肺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科学的呼吸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慢阻肺患者的呼吸护理展开,旨在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增强肺功能。
1. 氧疗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血氧饱和度水平及活动耐量,制定个性化的吸氧方案,一般而言,轻中度患者在活动时可适当增加吸氧量,重度患者则需持续低流量吸氧,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应保证每日至少15小时的吸氧时间,以维持稳定的血氧饱和度,使用制氧机或氧气瓶时,应调整合适的氧气流量,通常慢阻肺患者采用低流量吸氧(1-2升/分钟),以避免二氧化碳潴留,此外,吸氧设备如鼻导管、面罩等应定期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可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和软布擦拭,避免使用腐蚀性强的化学物品。
2. 运动锻炼
步行、骑自行车、游泳及舞蹈等多样化运动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心肺功能,促进氧气的高效摄取,为达到最佳锻炼效果,建议COPD患者每周至少投入150分钟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若健康状况允许,则可选择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作为替代,每次持续30至45分钟,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减少负担感。初始阶段,应以低强度活动为主,避免过度劳累,随着体能的逐步增强,可适当提升运动强度,但务必保持在个人最大心率的60%至80%区间内,这一范围既能保证锻炼的有效性,又能确保安全性,预防运动诱发的不良事件。
3. 腹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以腹部为动力源的呼吸方式,与常规的胸式呼吸不同,腹式呼吸强调在吸气时,通过有意识地放松腹部,使横膈膜下降,从而推动胸腔扩大,空气得以深入肺部底部;而在呼气时,则通过腹部肌肉的收缩,促使横膈膜上升,帮助肺部充分排出气体,特别是肺底部的二氧化碳,有效改善肺部的通气效率,这种呼吸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减少呼吸时的能量消耗,还能促进肺泡的扩张与收缩,增加肺活量。
4. 缩唇呼吸
其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呼吸模式,即鼻吸口呼,并在呼气时轻微收缩嘴唇(呈吹口哨状),以此在呼吸道内形成一定的压力梯度,这种呼吸方式能够延缓呼气速度,帮助维持小气道开放,防止细支气管在呼气末期的过早塌陷,从而优化气体交换过程,增强呼吸效率,具体而言,患者在练习缩唇呼吸时,应确保通过鼻腔平稳吸气,使胸廓充分扩张,随后缓慢而深长地通过缩唇的口型呼气,同时感受腹部逐渐下沉,确保呼气过程均匀而延长,每日多次、每次数分钟的练习,将有助于患者形成良好的呼吸习惯,促进肺部健康。
5. 手法排痰
主要是运用胸部叩击、振动及轻柔按摩等手法,这些技术旨在松动并推动粘附于气道壁上的痰液,使其更易于通过咳嗽或自然呼吸排出体外,实施前,首要步骤是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半卧位或直立坐姿,此姿势有助于优化呼吸效率并减少排痰过程中的不适感,在执行手法操作时,护理人员需精准把握力度,既要足够以产生效果,又需避免给患者带来疼痛或额外负担,同时,持续监测患者的即时反应至关重要,一旦发现任何不适迹象,应立即调整手法或暂停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6.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的具体实施方式多样,如采用头低脚高的倾斜卧位或特定侧卧位,均能有效促进痰液向更易于排出的方向流动,此方法广泛应用于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等在内的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体位引流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对于近期经历过心脏或脊柱手术、存在颅内压增高等特定状况的患者,体位引流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我们呼吁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积极学习并掌握慢阻肺的呼吸护理知识,记得收藏本文,以便随时查阅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