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报告参考范围那些事儿
在医院检验科工作的我,时常会接到患者各种充满疑惑的来电。前阵子,有位患者打来电话,语气中满是不解:“为什么我拿到的检验报告单上,有些项目的参考范围一栏是空着的呢?” 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好好唠唠其中的门道。
检验报告中的参考范围是指大多数人在正常状态下某个指标的波动区间。过去称作正常值或参考值,但医学界认识到它是一个范围而非固定值,故改称为“参考范围”或“参考区间”。实际上,只有90%或95%的人的指标在这个区间内才被认为是正常。
大家肯定好奇,医院检验科给出的检验项目参考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呢?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背后有着严格的依据。
首先,最具权威性的依据是国标或行标。不过,目前我国在检验项目参考范围方面,还没有专门的国家标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优先参考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众多医学专家经过大量的研究、临床试验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后制定出来的。它们综合考虑了不同年龄、性别、地域人群的身体差异,尽可能地保证了参考范围的科学性与普适性。
其次,国家卫健委组织编写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也起着关键作用。这本厚厚的书籍,凝聚了无数医学前辈的智慧与经验,详细阐述了各类临床检验的操作规范、质量控制以及参考范围等重要内容。它就像是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行动指南”,为我们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再者,仪器或试剂厂商提供的仪器或试剂说明书也不可或缺。大家知道,不同厂家生产的仪器和试剂,其检测原理、灵敏度、特异性等可能存在差异。厂商在研发产品时,会依据相关行标,使用大量样本进行测试,从而确定适用于自家产品的参考范围。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厂商自建的、仅供自家产品使用的参考范围。例如,某些进口的高端检测仪器,其配套试剂所适用的参考范围,就是厂商在国外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出的,然后再结合国内人群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最后,还有实验室自建参考范围。这是实验室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来制定的。听起来似乎不难,但实际上,要建立一个可靠的实验室自建参考范围,需要满足诸多严苛条件。比如,需要收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涵盖不同年龄段、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实验环境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仪器校准等都必须精准无误;还需要专业的统计分析团队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实验室是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去开展这项工作的,所以在实际检验报告中,实验室自建参考范围很少出现。
大家要明白,检验科出具的检验报告,主要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临床医生可不是只看检验结果就下判断,他们会综合考量检验结果、自身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及患者的个人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当前症状体征等等。只有经过这样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对于我们普通患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如果仅凭检验结果就自行判断病情,很容易陷入误区,造成误判。
就拿前文提到的那位患者来说,她做的是糖耐量实验。这个实验可不简单,需要检测血糖、胰岛素和C- 肽三个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要分别在空腹时,以及进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各测定一次。有时候,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加做进餐后0.5小时、4小时甚至5小时的检测。在这些检测结果中,只有空腹时的血糖、胰岛素、C-肽,以及进餐后2小时的血糖,是有前面提到的几种依据所提供的参考范围的。而其他时间点的检测项目,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参考范围依据,检验科不能在报告单上随意添加参考范围。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依靠临床医生凭借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了。
曾经有一位患者,看到自己检验报告上某项指标没有参考范围,数值又比旁边有参考范围的指标高了不少,心里顿时慌了神,自己上网一查,各种严重疾病的信息扑面而来,吓得他寝食难安。结果拿着报告去找医生,医生经过综合分析,告诉他这个指标虽然没有常规参考范围,但结合他的具体病情,这个数值是正常的,让他虚惊一场。
所以,当大家拿到检验报告,发现有些项目没有参考范围时,先别着急。这并不意味着检验结果有问题,很可能只是目前没有统一、权威的参考标准。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报告交给专业的临床医生,让他们为您进行详细解读和诊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准确的了解,更好地守护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