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血压波动大,如何精准调控?
在透析治疗过程中,不少患者都面临着血压波动大的困扰。一会儿血压飙升,一会儿又急剧下降,这不仅让患者身体难受,还极大地增加了健康风险。但别担心,血压波动是可以干预、可以改善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如何精准调控透析患者的血压。
一、透析患者血压波动原因剖析
1.容量负荷因素
透析间期,要是患者摄入过多的盐分和水分,而肾脏又无法及时排出,就会使血管内容量显著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这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高血压极为常见的原因之一。想象一下,血管就像一根水管,当里面的水过多时,管壁承受的压力自然会增大。
2.神经-体液调节紊乱
肾功能衰竭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常常处于过度激活状态。这一系统被激活后,会使血管强烈收缩,血压随之上升。同时,血液透析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也可能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一步促使血压升高。就好比身体里的“油门”被踩得太猛,血管收缩,血压自然居高不下。另外,透析脱水还可能让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等缩血管活性物质浓度上升,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的态势。
3.透析相关因素
透析液的成分对血压有着重要影响。例如,使用高钙透析液,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进而升高血压;而低钾透析液则可能通过影响电解质平衡,间接导致血压上升。透析过程中,如果超滤速度过快,血容量会迅速减少,身体来不及适应,就容易引发低血压。还有部分降压药物,在透析过程中会被清除,导致药效减弱,从而引起血压反弹。
4.其他因素
睡眠障碍在透析患者中并不少见,长期睡眠不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调节功能,导致血压波动。此外,情绪上的过度紧张、焦虑,以及一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都可能成为血压波动的诱因。比如患者在透析时过度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就可能突然升高。
二、精准调控血压的策略
1.优化透析方案
干体重是透析患者透析后体内无多余水分潴留时的理想体重。准确评估干体重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透析过程中的容量控制。医护人员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确定干体重,如临床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必要时还会借助生物阻抗分析等技术。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医生会精心调整透析液中的钾、钙等浓度。对于容易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高钙透析液,防止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过度增强。将透析液温度适当降低至35.5-36.5℃,可使外周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血压的稳定。这是因为低温能刺激血管收缩,增加血管阻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抗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血压。
2.合理用药管理
(1)调整服药时间与剂量
透析患者服用的降压药种类和剂量,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调整。部分长效降压药物,可改为在透析前服用,以保证在透析过程中药物能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在透析中的清除情况,对于那些容易被透析清除的药物,可能需要适当增加剂量或调整服药时间。
(2)应急降压处理
透析过程中,如果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可采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或卡托普利等方式快速降压。但这种应急处理必须在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下进行,因为降压速度过快也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对于血压升高较为严重的患者,必要时还需静脉使用降压药,如乌拉地尔,以迅速控制血压,保障患者的安全。
3.患者自我管理
(1)严格控水限盐
每日钠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2-3克以内,这意味着要尽量避免食用咸菜、腌肉等高盐食物。同时,要精准控制水分摄入,患者可以使用带刻度的水杯,量化每日的饮水量。透析间期,要时刻关注体重变化,避免体重增长过多。当感到口渴时,可以尝试含冰块、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等方法来缓解口渴感,减少水分摄入。例如,有的患者通过使用带刻度的水杯,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饮水量喝水,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血压也更加稳定。
(2)日常血压监测与记录
患者在家中应自备血压计,养成每日测量血压并详细记录的好习惯。测量血压的时间最好固定,比如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同时,要特别注意记录透析前后的血压情况。每次去透析时,将记录的血压数据带给医生,医生就能根据这些数据,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透析患者血压波动大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但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采取优化透析方案、合理用药、加强自我管理以及注重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等一系列精准调控措施,血压波动情况是能够得到有效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