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酿大祸?腹痛背后的急诊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腹痛是极为常见的症状,很多人不以为意,认为忍一忍便过去了。然而有些腹痛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严重 “求救信号”,若未能及时察觉与处理,小病可能拖成大祸,甚至危及生命。
一、腹痛背后的致命隐患
1. 急性腹膜炎:腹内危机四伏
急性腹膜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由腹腔内脏器炎症、穿孔、外伤等原因引起。当腹腔内的脏器发生炎症,如阑尾炎穿孔、胃肠道溃疡穿孔等,细菌、消化液等有害物质会泄漏到腹腔内,引发化学性或细菌性腹膜炎。
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剧烈的腹痛,疼痛范围可从局部迅速蔓延至全腹。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体征明显。若未能及时治疗,感染会迅速扩散,导致中毒性休克,死亡率较高。
2. 胆道疾病:胆囊与胰腺的连锁反应
胆囊炎、胆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若掉入胆总管,可能会堵塞胰管,导致胰液外泄,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的自我消化,形成急性胰腺炎。
患者通常会感到上腹部或左上腹持续性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束带状。重症胰腺炎病情凶险,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 15% - 20%。
3. 肠道问题:梗阻与缺血的双重威胁
肠梗阻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可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肠梗阻。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原因包括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等。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和停止排便排气。腹痛呈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因梗阻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若肠梗阻得不到及时解除,肠管会因缺血坏死,引发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缺血性肠病则是由于肠系膜血管病变导致肠管血液供应不足,常见于老年人、动脉硬化患者。患者突发腹部剧痛,多伴有便血,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恢复血运,肠管坏死会导致肠穿孔、腹膜炎,危及生命。
二、腹痛的紧急识别要点
1. 疼痛性质与程度
剧烈刀割样痛:常提示消化性溃疡穿孔,胃酸和胃蛋白酶刺激腹膜,引发剧烈疼痛。
持续性钝痛:可能是内脏缺血的表现,如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阵发性绞痛:多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管痉挛引起疼痛。
2. 伴随症状
发热:腹腔内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胆囊炎、阑尾炎、盆腔炎等,常伴有发热。
呕吐:呕吐物的性质对诊断有帮助。如呕吐胆汁,可能提示肠梗阻;呕吐物带血,需警惕消化道出血。
便血:消化道出血、缺血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疾病可出现便血。
3. 疼痛部位
上腹部疼痛: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
右下腹疼痛:多为阑尾炎,也可由右侧输尿管结石引起。
全腹痛:多见于急性腹膜炎,也可能是肠系膜动脉栓塞等严重疾病。
三、急救与预防措施
1. 应急处理
禁食水:怀疑急性腹膜炎、肠梗阻等疾病时,应立即禁食水,防止病情加重。
卧床休息:保持平卧位或半卧位,减少活动,避免加重腹腔内脏器损伤。
及时就医:出现上述腹痛相关危险信号,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CT、血常规、淀粉酶等,明确诊断。
2. 预防建议
健康饮食: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高糖、辛辣食物的摄入,预防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慢性疾病、家族病史的人群,定期检查腹部脏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增强身体免疫力。
结语
腹痛不容小觑,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重视腹部健康,预防疾病发生,让腹痛不再成为健康的 “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