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手足口病高发季,家长必学的防护知识

手足口病高发季,家长必学的防护知识

陈斌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5年06月04日 20页 1565 海报 复制链接

手足口病高发季,家长必学的防护知识。随着气温升高,每年5-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这种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作为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防护知识刻不容缓。本文将系统介绍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识别、科学防护和正确护理方法,帮助您为孩子筑起健康防线。

认识手足口病:不只是"手脚长疱"那么简单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易感。许多家长误以为这只是"手脚长几个疱"的小问题,实际上严重病例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心衰、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表现

发热(38℃左右,持续1-2天);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疹子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感染者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口腔疱疹或单一部位的皮疹,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 传播途径解析:切断病毒传播链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消化道传播:

病毒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玩具等经口感染。婴幼儿常有啃咬物品的习惯,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

呼吸道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可携带病毒,在密闭空间内容易造成传播。

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疱疹液、粪便或被污染的物品后,未彻底洗手而触摸口鼻。

隐性传播:成人可能是无症状携带者,虽然自身不发病,却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特别提醒:患儿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但病毒在康复后仍可通过粪便排出长达2-4周,因此康复期也不能完全放松防护。

科学防护策略:家庭防护五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个人卫生防护

洗手教育:教导孩子"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必须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20秒以上。

避免接触:高发期尽量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须前往时可佩戴儿童专用口罩。

不共用餐具:为孩子准备专用餐具,避免与成人或其他儿童混用。

第二道防线:环境消毒管理

重点区域消毒:对门把手、玩具、桌椅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1:100比例配制)擦拭。

织物处理: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常规洗涤。  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第三道防线: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适当增加富含VC的水果(如猕猴桃、草莓)。

规律作息:保证学龄前儿童每天10-13小时睡眠(包括午睡)。

适度运动: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疲劳。

第四道防线:疫苗接种保护 

目前我国已有针对EV71型病毒的疫苗,可预防由该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基础免疫2剂,间隔1个月。虽然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疫苗主要针对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EV71型病毒),但能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第五道防线:幼儿园协同防控 

如孩子已入园,应了解园所的晨检制度和消毒措施,发现园内有病例时提高警惕 ,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再返园

科学护理:孩子患病后的正确应对 

若孩子已感染手足口病,家长需掌握以下护理要点:  

发热处理: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口腔护理:用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米糊)减轻进食疼痛,避免酸性、辛辣食物

皮肤护理:保持皮疹清洁干燥,避免抓破引发感染

饮食调整: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可用吸管饮水减少口腔刺激;适量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

出现以下警示症状应立即就医:持续高热(39℃以上)不退,精神差、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四肢发凉;呕吐频繁或肢体抖动

家庭隔离:患儿应单独使用卧室和卫浴设施,照护者接触患儿后应彻底洗手消毒 ,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直至康复

常见误区澄清

"皮疹少不要紧":

重症手足口病多见于EV71型病毒感染,该病毒感染皮疹一般不多,但并发症往往更加严重。

"得过一次就终身免疫":

错误。手足口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感染一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类型。

"只有夏天才会得":

虽然夏季高发,但全年都可能发病,春秋季也有小高峰。

"抗生素能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可能加重肠道菌群失衡。

"酒精消毒就能杀灭病毒":

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高温煮沸。

"疱疹挑破好得快":

绝对不可行!人为挑破疱疹会增加继发感染风险。

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正确护理,绝大多数患儿都能顺利康复。作为家长,既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护,也不必过度恐慌。在高发季节建议您将这份防护指南保存在手机中,随时查阅,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手足口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