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常见误区,科学管理高血压!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基层社区,很多人对高血压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导致治疗不及时、不规范,最终错失了控制血压的最佳时机。
误区一:没有症状就不用管,血压高一点没关系?(危险!)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就是因为它的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很多人觉得头晕、头痛是小问题,忍忍就过去了。殊不知,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时候,高血压已经在悄悄地损害你的血管了。血压升高,就像水管里的水压过大,长期下去,会对水管(血管)壁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堵塞等问题。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治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建议:
40岁以上的朋友,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定期测量血压,就像定期给汽车做保养一样重要!
高危人群更要定期监测: 比如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酗酒、高盐饮食、长期缺乏运动等,更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
鼓励在家自测血压: 购买或租借一台合格的电子血压计(最好选择臂式),学习正确测量方法,并定期记录血压值(早晚各一次,取平均值)。
误区二:降压药一吃就停不下来,会产生依赖性?(别怕!)
降压药本身并没有依赖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就像糖尿病需要控制血糖一样。降压药的作用是帮助你把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保护你的心脑血管,防止发生中风、心梗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擅自停药,血压就会再次升高,对身体造成持续损害。有些人停药后血压升高,并不是对药物产生依赖,而是因为高血压本身还在,需要持续控制。
建议:
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 不要听信偏方或“神药”,更不要自己随意购买降压药。
坚持按时按量服药,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降压药需要长期服用才能发挥效果。如果因为副作用或其他原因需要调整用药,一定要咨询医生,切勿自行决定。
误区三:保健品能降血压,比降压药更安全?(不靠谱!)
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降压药!虽然有些保健品可能含有一些具有辅助降压作用的成分,但其降压效果往往有限,而且成分不明,安全性也难以保证。更重要的是,如果完全依赖保健品,耽误了正规的降压治疗,反而会延误病情,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建议:
不要迷信保健品: 降压药才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石,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手段。
警惕虚假宣传: 不要轻信各种“根治高血压”、“告别降压药”的宣传,这些往往是骗局。
误区四:血压降下来就万事大吉,可以放松警惕了?(长期管理!)
血压达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长期管理!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生活方式的积极干预,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
建议:
1.健康饮食:
低盐饮食: 尽量减少食盐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约一啤酒瓶盖)。可以使用低钠盐或限盐勺。
低脂饮食: 减少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高钾饮食: 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芹菜等。
多吃蔬菜水果: 每天保证500克以上的蔬菜和水果摄入。
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远离腌制食品、罐头食品、方便面等高盐、高脂的加工食品。
2.适量运动: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广场舞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3.控制体重:
保持理想体重: 超重或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所以要努力控制体重。
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肥。
4.戒烟限酒:
烟酒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必须戒烟限酒。
如果无法完全戒酒,也要严格控制饮酒量。
5.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 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
避免熬夜: 熬夜会升高血压。
基层力量,助力高血压管理!(关键!)
高血压的科学管理,离不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高血压防控的第一线,村医/社区医生应定期进行高血压筛查, 尤其是在老年人体检、慢性病随访等活动中,要重点关注高血压的筛查。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血压值、用药情况、生活方式等,方便进行个性化管理。 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
如果您是高血压患者,请记住: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入手,全面控制血压。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高血压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积极应对,科学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享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