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中的安全用药常识:如何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在现代医学中,药物治疗是内科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药物的不良反应(ADR)时常发生,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下面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在用药过程中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确保药物疗效的最大化。
1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药物引起的有害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对其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部分常用的抗生素引发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伪膜性肠炎,患者因此需要接受额外的治疗,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还增加医疗费用。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当患者在服用药物后经历不适或痛苦的副作用时,他们会选择停药或自行调整剂量,进而影响疾病的控制,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若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引发并发症。此外,某些药物引发过敏反应(如药物性休克)或严重的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都需要紧急医疗干预,即使是相对常见的副作用,如肝肾损伤,也对患者的长期健康造成影响。
2 内科护理安全用药的常识
2.1 遵循医嘱
遵循医嘱是确保安全用药的首要原则。每位患者在用药前都应详细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用途、剂量、给药途径及服用时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包括病史、过敏史及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患者在接受新药物治疗时,应主动询问关于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
2.2 了解药物知识
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应了解所用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及的不良反应。药品说明书是获取这些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有时难以理解,因此患者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师以获得更清晰的解释。了解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识别和应对不良反应。
2.3 定期监测与随访
定期监测和随访是确保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患者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抗生素等)时,应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包括血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的检查。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药物引发的副作用,还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确保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医务人员在随访中会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3.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许多药物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和某些化疗药物等。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这些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还导致营养不良或脱水等并发症。为应对这些不良反应,患者应在服药时尽量遵循医嘱,若药物建议在餐后服用,应严格按照指示进行。同时,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或持续的呕吐,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和调整用药方案。
3.2 皮肤不良反应
皮肤不良反应是某些药物引起的常见副作用,包括皮疹、瘙痒、荨麻疹等。部分药物,如抗生素和抗癫痫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剥脱性皮炎或药物性皮肤反应。这类反应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皮肤状况。一旦出现明显的皮肤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进行抗过敏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或局部使用激素药膏。患者在用药前应详细告知医生任何已知的过敏史,以降低发生严重皮肤反应的风险。
3.3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嗜睡、头痛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这些反应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服用镇静药物、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物时,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为了应对这些不良反应,患者应在初次使用药物后,尽量避免驾驶或操作重型机械,以减少发生意外的风险。同时,遵循医生的剂量调整建议,避免突然停药,尤其是在使用抗抑郁药等精神药物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若患者感到明显的不适或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是改善患者健康的重要工具,但安全用药同样不可忽视。通过遵循医嘱、告知病史、定期监测等基本原则,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身的用药情况,了解药物的基本常识,能够更好地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