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日常护理:小贴士大合集
中耳由鼓膜、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由于小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粗短,更易遭细菌侵入,所以婴幼儿期最容易患此病。中耳炎病情极易反复,还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除了给予积极治疗外,还需采取科学、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患儿通常年龄偏小,对很多事情缺乏足够认知,家长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照顾好患儿的方方面面。本文将提供一系列小儿中耳炎的日常护理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在家中更好地护理患有中耳炎的孩子。
了解中耳炎的发病原因有利于帮助家长理解如何正确地照顾患儿。孩子出现中耳炎是因为病菌跑到了耳朵里,当孩子患感冒、鼻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疾病,或患麻疹、百日咳、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时,病菌都可能波及咽鼓管,从咽鼓管入耳而导致中耳炎。婴儿在卧位吮乳时,若发生溢乳、呛咳,使带菌的呕吐物逆行进入咽鼓管,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家长在给小儿挖耳朵时,不注意刺伤了鼓膜,细菌就从伤处侵入而引起中耳炎。此外,细菌还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耳,如小儿患猩红热后,溶血性链球菌就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而引起中耳炎。此外环境不洁,比如吸烟、通风不好、人口密集的场所,孩子接触病菌或病毒的机会大大增加,也会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小儿中耳炎的日常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
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防止患侧耳朵进水,避免一系列可能对中耳炎病情加重的运动和动作,例如游泳、跳水、潜水、乘坐飞机、咽鼓管吹张等。若不慎将水流进耳朵里,应及时吹干耳朵,将孩子的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10厘米远,向耳内吹。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如果平时孩子在耳潮湿后经常发生中耳炎,患病原因就大概率与水有关,家长需要记得在每次耳朵弄湿后,除了吹干还要加强消毒,可使用酒精进行消毒。
中耳炎会导致耳道内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父母需定期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理。清理后,可滴入适量的氧氟沙星滴耳液,起到消炎作用。禁用耳毒性药物,若分泌物较多,应及时就医进行冲洗治疗。
若孩子鼓膜穿孔,家长需特别小心护理,避免分泌物逆流进入中耳。
2、合理饮食
患儿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如小米粥、面条等,以及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也不可食用过硬的食物,防止小儿啃咬时加大中耳内压。可以给孩子多吃一点清火败毒的食物,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3、避免婴幼儿呛咳
妈妈给宝宝喂奶时避免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以致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使乳汁通过咽鼓管上行而加重中耳感染。
4、口腔护理
在患儿每餐进食完成后,用淡盐水或者3%复方硼酸溶液进行漱口,维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从口咽部进入中耳加重感染。
5、采取合适体位
平卧位时,可将宝宝头部微抬高30度,有利于咽鼓管引流;夜间睡眠时可采用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耳朵脓性分泌物的引流。
6、用药护理
因大多数药物味道较为苦涩,每次吃药时患儿极不配合,家长不能因患儿不配合或心疼患儿等原因自行降低用药量或改用其他药物。同时,患儿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滴鼻及服药方法,如滴鼻过程中,患儿取仰卧位,并将枕头垫于肩部下方,确保咽部高于鼻腔;或者将患儿头部悬于病床边缘,同时头向后仰,确保鼻孔朝上,将滴鼻液缓慢滴入鼻内,2~3滴/次,每次滴鼻完成后 5 min 再起立,确保药物顺利到达患儿咽鼓管。对鼓室进行冲洗、注药前,应先将药液加温到36.5℃,避免将过冷药液注入,防止诱发眩晕。
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几天药后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这时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认为宝宝已经好了,自行停止吃药和治疗。中途停止治疗是急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甚至转为慢性的原因之一。
7、患儿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免疫力,家长需保持居室清洁通风。
8、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持续流脓、应注意乳突炎及中耳炎合并症,如有脑膜刺激征等,应除外颅内外合并症。患儿治疗效果不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