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小小细菌“弧菌”
李叔,57岁 ,既往史:“肝硬化”,“2型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血栓病史行滤器置入术”。患者因右下肢凹陷性水肿,以右侧足背、胫前为甚,伴疼痛,麻木,抽筋,行走稍受限,为减轻疼痛1天前自行在家后脚跟放血后泡脚,导致右下肢疼痛加重,颜色发黑。于是来院就诊,高度怀疑是海洋弧菌感染导致疾病发生。
海洋弧菌是一种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细菌,常见于海水、海产品以及海底沉积物里。当我们的皮肤出现破损,哪怕是细微的伤口,一旦接触到含有海洋弧菌的海水、海鲜,它就可能趁虚而入。海洋弧菌属于弧菌科,是一种革兰阴性菌,是栖息于海洋和海鲜体内外的一种常见细菌,有“食肉菌”之称,是致死率极高的致病弧菌。
自行足部放血并泡脚引发海洋弧菌感染,可能有以下原因:
环境因素:泡脚的水如果受到海洋弧菌污染,比如使用了未经处理的海水、被污染的河水等,弧菌就可能通过足部放血后的伤口进入人体。此外,夏季海水温度升高,海洋弧菌繁殖加快,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
伤口暴露:自行足部放血会使皮肤出现开放性伤口,破坏了皮肤的天然屏障功能。此时泡脚,即使水中海洋弧菌数量较少,也有机会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在局部组织中繁殖并引发感染。
弧菌特性:海洋弧菌具有嗜盐性,在一定盐度的水中生存良好,且生命力较强。在合适的环境中能长时间存活,一旦接触到合适的宿主伤口,就容易引发感染。
个体因素:若本身有肝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身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减弱,无法有效抵御海洋弧菌的入侵,感染后病情也可能更严重。
因此,弧菌的“目标”通常是有开放性伤口的人,或者是肝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更容易被弧菌侵袭,感染后也更难抵御它的扩散,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创伤弧菌感染后,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表现:伤口感染和脓毒血症。
创伤弧菌的毒性较强,潜伏期平均为24小时。约50%-70%的患者会在一两天内出现局部皮肤肿胀,疼痛明显,伤口周围或感染肢体末端皮肤呈黑紫色,有水疱。感染者常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呕吐、低血压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就诊,严重者可发展为肌肉坏死和败血症,甚至有截肢和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因此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中的隐匿杀手”。
要预防海洋弧菌感染,生活中这些细节得注意:
处理海鲜时:戴上厚实的手套,避免被尖锐的贝壳、虾蟹的钳子刺伤。处理完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的水彻底清洗双手。
烹饪海鲜:必须煮熟煮透,高温能有效杀死海洋弧菌。像生蚝、醉虾醉蟹这些常见的生食海鲜,尽量别吃。
皮肤有伤口时:千万不要下海游泳,也别碰海水和海产品,防止伤口感染。
要是不小心被海鲜穿刺了,千万别掉以轻心,以下这些干预措施很关键:
立即冲洗:用大量的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持续15分钟,把可能残留在伤口里的细菌和异物冲掉。
消毒处理:冲洗后,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密切观察:接下来的几天,要留意伤口的变化。要是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化脓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不要自行挤压伤口:避免细菌扩散,加重感染。
如实告知医生:就诊时,一定要把被海鲜穿刺的情况告诉医生,方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高危人群更要小心:本身有肝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人,感染海洋弧菌后,病情往往更严重,所以日常更要做好防护。
弧菌,这些微观世界中的小居民,虽不起眼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从引发疾病的副溶血性弧菌到对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其他种类,弧菌展示了微生物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微小生物,既要警惕它们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也要尊重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公众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这些看不见的邻居共存,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