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医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在医院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手卫生不仅是医务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更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每年,全球范围内因医院感染导致的病例数量惊人,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正确的手卫生习惯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等方式清洁双手,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主要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及外科手消毒三大环节。洗手侧重于利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去除污垢与部分微生物;卫生手消毒则依赖手消毒剂快速减少手部暂居菌。外科手消毒更为严苛,旨在手术前彻底清除手部所有微生物,确保无菌状态。
二、手卫生的重要性
预防疾病传播:手是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双手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品和环境,很容易沾染上病原体。如果不及时清洗,这些病原体就会通过触摸口、鼻、眼等部位进入人体,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在医疗环境中,医护人员的手如果不洁净,就可能将病原体从一个病人身上传播到另一个病人,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保护易感人群:医院中的患者,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易感人群,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保持手卫生可以为这些人群提供额外的保护,减少他们感染疾病的风险。
维护医疗安全:手卫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操作医疗器械前后,如果未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执行,就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三、何时需要进行手卫生?
根据《人群聚集场所手卫生规范》(WS/T 699—2020)标准,以下情况下应及时进行手卫生:
接触患者前:在接触患者之前,医护人员应进行手卫生,以避免将手上的病原体或其他环境沾染的细菌传播给患者。
清洁、无菌操作前:在进行注射、穿刺、手术等无菌操作之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洗手和消毒双手确保手部清洁无菌,从而减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潜在病原体来源后,应及时进行手卫生,防止病原体传播。
接触患者后:因为患者自身可能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我们接触患者后,手上可能会沾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大量致病菌,及时进行手卫生可以避免将病原体传播到其他患者或环境中。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患者周围的环境如;病床、床头柜、医疗设备、生活用品等都有可能被各种致病菌污染。接触这些物品后进行手卫生,可以避免造成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四、如何正确进行手卫生?
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洗手和卫生手消毒。洗手时,应确保双手充分湿润,使用适量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揉搓后,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卫生手消毒时,应取适量手消毒剂于掌心,均匀涂抹双手,按照医务人员六部洗手方法进行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直至手部干燥。
五、手卫生在医院的应用
在医院中,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应完善各科室的手卫生设施设备,并定期检查补充手卫生用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让其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同时,医院应建立手卫生监督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特别在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更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六、结论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它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正确的手卫生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因此让我们携手共进,从手卫生做起,共同守护生命健康,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就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