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如何进行抗凝治疗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血管阻塞性疾病,抗凝治疗作为核心治疗手段,贯穿疾病全程。科学规范的护理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还能显著降低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风险。以下从治疗原理、护理要点、并发症预防到康复管理,为您全面解析抗凝治疗的护理体系。
一、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阻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同时激活纤溶系统促进血栓自溶。常用药物包括:
1.传统抗凝药:如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值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适用于急性期)。
2.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无需常规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少)。
护理重点:
1.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华法林需与食物间隔2小时,服药期间避免大量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
2.出血风险监测:每日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征象,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如INR值应控制在2-3之间)。
3.药物相互作用管理:避免与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同服,如需使用其他药物,需提前咨询医生。
二、急性期护理
急性期(发病后2周内)血栓附着力低,易脱落引发肺栓塞,护理需兼顾制动与循环促进:
1.绝对卧床:患者需平卧,患肢抬高20-30°,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按摩、挤压患肢,防止血栓脱落。
2.被动运动:指导家属每日进行踝关节被动屈伸、足趾活动,每小时10次,预防关节僵硬。
3.肺栓塞预警: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若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平卧、吸氧、通知医生)。
案例警示:某患者因擅自下床如厕,导致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经抢救后脱离危险。此事件强调急性期严格制动的重要性。
三、慢性期护理
慢性期(发病2周后)血栓逐渐机化,护理重点转向预防复发和改善静脉功能:
1.弹力袜使用:选择医用梯度压力袜(压力梯度30-40mmHg),每日穿戴8-12小时,促进静脉回流。
2.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日3组,每组20次)、直腿抬高练习,逐步过渡到步行训练。
3.生活方式干预:
①饮食:低脂、高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高。
②禁忌行为:避免久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跷二郎腿、穿紧身衣物。
四、并发症预防
抗凝治疗需平衡出血风险与血栓预防:
1.出血预防:
避免锐器损伤,使用电动剃须刀代替刀片。定期检查口腔、鼻腔黏膜,刷牙使用软毛牙刷。若出现血尿、月经量增多等出血症状,立即就医调整药物剂量。
2.血栓复发预防:
遵医嘱延长抗凝疗程(一般3-6个月),高危患者需终身抗凝。定期复查下肢静脉超声,监测血栓变化。
3.紧急处理:若发生严重出血(如呕血、意识模糊),立即停用抗凝药,就近就医。
五、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DVT患者常因肢体肿胀、活动受限产生焦虑情绪,护理需关注心理支持:
1.疾病认知教育:通过图谱、视频讲解血栓形成机制,纠正“血栓会截肢”等误区。
2.自我监测指导:教会患者测量下肢周径(髌骨上缘15cm、下缘10cm处),若双侧差异>3cm,提示血栓进展。
3.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护理,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六、出院随访
出院后需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联动随访模式:
1.复查频率:抗凝期间每月复查凝血功能,停药后每3-6个月复查下肢超声。
2.远程管理: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步数、心率,数据异常时自动提醒就医。
3.高危人群筛查:对肿瘤、术后、妊娠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DVT风险评估。
结语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团队紧密协作。通过科学用药、精准护理、主动预防,多数患者可实现血栓完全溶解,恢复下肢功能,重获生活质量。早预防、早治疗、规范护理,是战胜DVT的“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