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老年高血压:特殊人群的特殊关照

老年高血压:特殊人群的特殊关照

康春慧 龙山县石牌镇卫生院
2024年07月24日 16页 4147 海报 复制链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及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老年人患上高血压的概率更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概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我镇高血压患病率统计:经济水平中等偏上,户籍人口16241人,常住人口12816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2126人。目前高血压人数1253人,患病率为7.72%。患者中男性511人,女性742人;65岁以上老年人占66.32%。相比2002年国家统计数据(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我镇患病率较低。但地处偏远,外出务工多,且文化认识不足,导致许多无症状患者未被发现管理。

老年高血压指65岁及以上患者,血压持续高于标准值(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常伴随收缩压升高及器质性和器官功能损害。脉压差大提示动脉硬化严重,是老年脑卒中、冠心病等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于老年患者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高血压发病原因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遗传因素:大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②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③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④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⑤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⑥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高血压症状各异。初期无症状或头晕、头痛等不明显。劳累、精神紧张后血压上升,休息后恢复。病程延长后,血压明显升高,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老年高血压特点待述。

①收缩压高,脉压差大: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弹性下降,心脏射血时,主动脉壁无法充分扩张,增加的血流无法得到缓冲,造成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大的现象。

②血压波动大: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随年龄下降,易受季节、情绪、气温、体位影响。常出现体位性、餐后低血压。建议起床时慢慢坐起,再站立。

③并发症多: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减退,出现一些基础疾病同时合并高血压后,可导致心脏、肾脏、脑部等多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绞痛、肾功能不全等。

由此可见,高血压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较大,我们要采取哪些有效的干预与护理手段,以延缓疾病进展呢?

①饮食护理:限制钠盐,老年患者日食盐不超5克;均衡膳食,多食用新鲜蔬果,增加钙、钾、磷食物及粗粮、鱼肉、豆制品。严格控制脂肪和热量,脂肪含量不超过总摄入量的1/4。控制胆固醇和动物脂肪,烹饪选植物油,减少动物油、肝脏、肥肉摄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②生活护理:吸烟影响血管舒张,升高血压,降低血管弹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长期饮酒诱发血管收缩,升高血压。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保持健康,维持血压稳定。情绪波动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建议调节情绪,保持平稳乐观心态,稳定血压。

③用药护理:用药期间,需要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切忌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用;同时应密切监测血压波动情况,如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生。服用降压药后,尽量避免突然坐立站起,以免产生体位性低血压,而引起头晕目眩等症状。

④运动锻炼:进行适当的运动,如选择散步、打乒乓球、游泳、打太极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60分钟左右。运动也可达到减重的效果,降低体内脂肪含量,提高血压控制效果。

 ⑤基层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无症状高血压,开展针对性教育。基层医疗提升诊疗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高效服务,指导用药及防控,督促家庭关心老人健康,协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共同应对高血压挑战。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非药物治疗尤为关键,就是要求患者改善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结合规范的用药治疗,实现血压的有效控制。因此,也就需要注重日常护理,保障老年患者健康,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老年高血压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