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必须了解这些
骨折疾病是临床常见的骨骼疾病,在各个年龄群体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骨折发生后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并影响其肢体关节的正常活动,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大多数的骨折患者在接受积极的治疗后,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但部分患者可能会由于骨折愈合时间较长等情况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骨折愈合不良,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骨折的常见诱发原因主要有骨质疏松导致的骨密度和强度下降、肿瘤疾病破坏骨质、结核病发生骨转移以及意外所造成的外伤,其类型多种多样,临床治疗的方法也较多。手术治疗要用于骨折明显移位、合并并发症在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的情况,可精准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而达到更稳定的固定效果,有助于快速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但骨折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导致骨折部位恢复情况受到影响。
(1)感染。感染是骨折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多是因为手术切口污染、护理不当、自身免疫力降低等因素所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严重还可能会引起骨髓炎、泌尿系统感染。
护理措施: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提前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积极消除感染原因,及时去除创口的坏死组织。注意保持切口部位皮肤及敷料干净干燥,防止切口受到污染。遵医嘱定期对切口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沾水。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留意切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并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按照医生的嘱咐,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注意不可滥用。及时处理尿潴留情况,提醒患者多饮水,保持排尿畅通。每天对患者的会阴部进行清洁,并注意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2)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多是因长时间卧床休养、手术创伤、反复穿刺等因素而引起,症状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发红变硬等。
护理措施:对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加强中高风险患者的预防护理,必要时可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液等。不得选择患侧输液,严禁对肢体进行按摩,保持患侧制动,防止血栓脱落。适当将患侧肢体抬高以预防或缓解肿胀,促进血液回流。
(3)压力性损伤,是因患者骨折后需长时间卧床休养导致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而引起,或者是因夹板、石膏固定物引起,会造成皮肤出现破损、溃疡等症状。
护理措施:增加为患者翻身的次数,并在骨骼突出处放置软垫减轻受压力。保持床铺整洁干净,及时为患者更换被污染的床单被罩、衣物。正确护理石膏支具,确保患者的皮肤保持干爽透气。恢复期间保持营养摄入均衡,多食用粗纤维、水果蔬菜,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磷、锌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骨头修复。
(4)骨折延迟愈合或愈合不良,主要与骨折类型、手术操作、营养摄入等因素有关。具体表现为骨折端无骨痂形成或骨痂生长缓慢,骨折线清晰可见。
护理措施:术后要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不可大幅度活动。注意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糖分和高热量食物,以免给身体造成负担,引起便秘或伤口延迟愈合等不良情况。同时,严格遵循医生和康复师的建议,尝试肌肉收缩、关节活动等康复锻炼,不可过度活动。
(5)废用综合症,患者长时间肢体制动、活动量过少等因素所导致,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的生理功能衰退,比如关节挛缩畸形、肌肉无力等。
护理措施:结合患者的恢复情况,尽量减少肢体制动的时间,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主动或被动活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更换体位,并接触患者进行直腿抬高、抗阻力训练等。在进行康复锻炼时,患者要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不可过度活动导致骨折恢复不良。针对术后疼痛的情况,遵医嘱服用止痛药物,或选择物理措施缓解疼痛程度。
另外,恢复期间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可过度担忧、焦虑,以免增加身体负担,造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