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健本防意外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而言,其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患者骨细胞发生改变,严重破坏了患者骨结构,导致其出现脆性骨折问题。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在出现意外后,其比常人往往更容易有骨折情况出现。对此,患者需要采取物理治疗方式,以此来使病症得到改善,同时还需要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以此来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此外,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大于治疗,因此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注意自身的饮食和运动,有效增强骨质,使此类疾病得到有效预防。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概述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是指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情况,进而降低了其骨质强度,导致其容易出现骨折问题。对于此类骨折而言,其属于病理性骨折,一般包括两种类型。首先,患者在受到轻微外力损伤后,容易引起骨折问题。其次,当患者某处受到损伤后,所出现的骨折问题对比常人要更为严重。对于此类骨折问题,如果损伤程度较重,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如采取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方式,或采用骨水泥有效强化。在实际治疗此类疾病时,需要对患者有效复位和固定,并对其展开功能锻炼,有效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与此同时,在治疗上需要保证个体化,可以对手术或者非手术等治疗方式进行采用。通过进行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尽快恢复,而且还可以使相关并发症得到有效预防。在采取药物治疗方式时,则一般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对患者骨折处有效消化和止痛,以此来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并要对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使用。除此之外,此类疾病一般有着较长的治疗周期,需要确保患者具有良好心态,以此来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恢复。而且在进行适当运动后,可以使患者骨密度的恢复速度得到加快。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的重要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在治疗时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人们提高警惕,做好对此类疾病的预防。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提升,其和患者种族、性别以及年龄等因素具有紧密联系,在病理特征上主要表现为骨微细结构破坏、骨量降低、骨脆性增加,而骨强度会有所下降,因此容易发生骨折问题。除此之外,对于此类疾病,其基础为骨质疏松,因此需要结合病因展开治疗,对骨质疏松发展有效预防和延缓,从而对第一次骨折有效预防。
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营养,多补充一些含有丰富钙质的食物,而且要保证饮食的合理性。在实际饮食时,可以对含有钙、磷的食物进行摄入,这样可以使骨代谢过程中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包括绿叶蔬菜、芝麻酱、虾皮、豆制品以及牛奶等,尤其是牛奶,其具有良好的补钙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饮食清淡,减少对高盐、高热量以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减少对碳酸饮料、咖啡以及浓茶等的饮用。
其次,患者要保持适量运动,以此来有效刺激骨组织,使自身骨骼保持强碱,使骨密度得到增加。与此同时,通过加强锻炼,还可以使患者的肌肉力量得到增强,有效提升关节柔韧性,这样不仅可以使肢体活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预防出现跌倒损伤。但需要注意,在关节肌肉力量训练时,不能过多负重劳累,而且要确保姿势的正确性,一旦有疼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要定期做好复查。
再次,在日常生活期间应该多晒太阳,这样可以促进患者维生素D的生成,使其有效吸收钙,每天至少应该晒太阳20分钟。与此同时,还需要预防跌倒,可以展开躯体平衡稳定性训练。
最后,人们应该定期体检,有效检查骨密度,特别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当其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后,将会导致其骨质流失有所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