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小偷’是如何作案的?

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小偷’是如何作案的?

王锦鹏 河北省沧县医院神经内科
2025年06月11日 10页 1794 海报 复制链接

记忆是人类大脑的珍贵宝藏,阿尔茨海默病(AD)却像狡猾的“记忆小偷”,悄然侵蚀认知,给家庭带来痛苦。让我们看看它是如何作案的。

一、β -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记忆通路的 “堵截者”

形成过程 :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在细胞膜上被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异常切割,产生不同长度的β-淀粉样蛋白片段,其中 Aβ42 因其高聚集性和毒性,更容易聚集形成斑块。

对记忆的损害 :Aβ沉积激活受体(如RAGE),导致钙离子失衡、神经元兴奋性毒性增加,损伤神经元和突触。同时,Aβ诱导自由基产生,破坏细胞膜,干扰信号传递,影响记忆形成与提取。

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细胞骨架的 “破坏者”

形成机制 :tau 蛋白在生理状态下与微管结合,稳定微管结构,参与细胞骨架的维持和细胞内物质运输。但当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后,会从微管上脱离并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

对记忆的影响 :缠结的tau蛋白干扰神经元内物质运输和信号传导,阻碍营养供应,导致功能丧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还能在细胞间传递,扩散损伤,引发更广泛的记忆障碍。

三、神经递质减少:沟通的 “信使” 缺失

乙酰胆碱减少 :胆碱能神经元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大量死亡,导致乙酰胆碱合成减少。乙酰胆碱是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其水平降低会影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传递,导致认知功能和记忆能力下降。

谷氨酸失衡 :谷氨酸是大脑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然而,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异常,导致谷氨酸的释放和再摄取失衡,引起谷氨酸在突触间隙过量积累,造成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进一步破坏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和记忆处理过程。

四、神经炎症反应:大脑的 “内战”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 :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时被激活,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等。这些炎症因子可增强 Aβ 的生成,抑制其清除,加剧神经炎症,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还会直接损伤神经元,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

血脑屏障破坏 :神经炎症还会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使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和有害物质更容易进入大脑,进一步加重神经炎症和神经元损伤,影响大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记忆的稳定性。

五、突触功能障碍:记忆连接的 “断裂”

Aβ 对突触的毒性作用 :Aβ 橄榄状聚集体可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互作用,破坏突触结构和功能,导致突触传递效率降低。例如,Aβ 可以减少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降低突触后膜受体的敏感性,从而干扰神经元之间的通讯。

tau 蛋白对突触的影响 :tau 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对维持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但异常的 tau 蛋白聚集会导致突触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影响突触的可塑性,进而阻碍记忆的形成和存储。

六、表观遗传学改变:基因调控的 “混乱”

DNA甲基化异常: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DNA甲基化模式改变,影响基因表达。例如,保护神经的基因可能因过度甲基化而沉默,炎症相关基因则可能因去甲基化而表达增加,促进疾病发展和记忆障碍。

组蛋白修饰失调: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异常导致组蛋白去乙酰化,使染色质结构紧密,抑制基因转录,影响神经元存活和功能,并阻碍记忆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语:

阿尔茨海默病这个“记忆小偷”通过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等多种复杂机制逐步破坏大脑。尽管目前无法根治,但深入理解其机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延缓病情,尽可能守护患者的记忆。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阿尔茨海默病记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