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妇科疾病预防手册

妇科疾病预防手册

田远荣 泸州市泸县潮河中心卫生院
2024年11月13日 39页 2038 海报 复制链接

一、警惕五大高发妇科疾病 

1. 阴道炎症类疾病

症状:白带异常、外阴瘙痒、有烧灼感,有时伴有尿频、尿急和尿痛。

类型:细菌性、霉菌性(常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滴虫性阴道炎等。

防治: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根据具体类型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或抗原生动物药物治疗。

 2. 内分泌相关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症状:月经不规律、多毛症、痤疮、体重增加、不孕等。

原因:内分泌失调,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防治: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药物治疗以调节月经周期和激素水平,必要时进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3. 良性肿瘤,子宫肌瘤

症状: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痛经、腹部肿块、尿频等。

原因: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育龄妇女。

防治:定期妇科检查,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

4. 恶性肿瘤,宫颈癌

症状: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异常阴道出血等。

原因:几乎与HPV持续感染有关。

防治:接种HPV疫苗,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宫颈涂片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癌前病变。

5.卵巢癌

症状:早期症状隐匿,可能包括腹胀、腹痛、尿频、食欲不振等。

原因: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和激素等因素有关。

防治: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盆腔超声检查,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和预防性手术。

二、主动预防五大核心策略

1. 个人卫生管理

科学清洁:每日温水清洗外阴,避免阴道灌洗破坏酸性环境。经期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

用品选择:纯棉内裤每日更换,避免丁字裤摩擦。卫生棉条使用不超过8小时。

性健康防护:性生活前后清洁,使用避孕套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

2. 生活方式优化

饮食建议:增加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摄入,补充维生素C、E;限制高糖食品(血糖波动诱发霉菌滋生)。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BMI控制在18.5-23.9。

睡眠管理:保证23点前入睡,褪黑素分泌有助于调节雌激素水平。

3. 医疗防护措施

HPV疫苗接种:9-45岁女性适用,二价(16/18型)、四价(+6/11型)、九价(覆盖7种高危型)按需选择。

定期筛查:

宫颈癌:21岁起每3年TCT检查,30岁后联合HPV检测。

乳腺癌:40岁起每年乳腺超声+钼靶检查。

B超监测:每年一次盆腔超声排查卵巢、子宫病变。

4. 心理压力调节

长期焦虑导致皮质醇升高,可能诱发月经紊乱。正念冥想、艺术治疗等可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5. 特殊时期防护

妊娠期:注意白带性状变化,警惕细菌性阴道炎引发早产。

围绝经期:雌激素下降导致阴道黏膜萎缩,可局部使用雌激素乳膏预防反复感染。

三、破除四大常见误区 

误区1: "没有性生活就不会得妇科病"

事实:内分泌失调、卫生不良同样可引发炎症,幼女也可能患外阴炎。 

误区2: "洗液越贵清洁效果越好"

实验证明:过度使用含抗菌成分洗液,阴道乳酸菌减少50%,感染风险反增。

误区3: "体检正常可以三五年不用查"

案例:某患者3年前TCT正常,未持续筛查,发现时已宫颈癌Ib期。

误区4: "痛经结婚后自然会好"

继发性痛经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拖延治疗可能导致卵巢巧克力囊肿。

四、症状预警与就医指南

需24小时内就诊的情况:剧烈下腹痛伴发热(警惕盆腔脓肿)

非经期大量出血(可能为粘膜下肌瘤或内膜病变)

需一周内就诊的情况:外阴溃疡或新生物;性交后持续出血;水样或血性阴道排液。

就诊准备:记录月经周期(推荐使用Clue等APP)避免阴道用药或冲洗影响检查结果,携带既往检查报告。

五、健康生活实践方案

防护计划:

周一:15分钟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周三:食用300g酸奶补充益生菌;

周五:更换床单浴巾,60℃以上热水清洗;

周日:30分钟户外徒步,调节昼夜节律。

家庭自检技巧:

每月月经结束后触诊乳房,观察皮肤是否出现"橘皮样"改变。

如厕后观察卫生纸,注意异常分泌物颜色(黄绿色、豆渣样等)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妇科疾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