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小儿积食、夜啼的中医护理:推拿手法与食疗方

小儿积食、夜啼的中医护理:推拿手法与食疗方

李文玲 灵山县人民医院
2025年03月19日 14页 1668 海报 复制链接

在育儿过程中,小儿积食与夜啼是家长们常遇到的两大难题。积食,即食物在胃肠道内停滞不化,导致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夜啼,则是小儿在夜间频繁哭闹,影响睡眠质量,也让家长倍感焦虑。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或饮食不节所伤。因此,运用中医推拿手法与食疗方进行护理,成为解决小儿积食与夜啼的有效方法。

一、小儿积食的中医认识与推拿手法

1.中医认识

小儿积食,中医称之为“积滞”,多因喂养不当、饮食过量或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所致。积滞不仅影响脾胃功能,还易引发其他病症,如发热、咳嗽、腹泻等。中医认为,治疗小儿积食应以消食导滞、调和脾胃为原则。

2.推拿手法

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特定穴位,以达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的目的。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推拿手法,适用于小儿积食的护理:

摩腹:家长以手掌面紧贴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动,力度轻柔均匀,每次5-10分钟。此法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家长以拇指指腹揉按该穴,每次50-100次。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推四横纹:四横纹位于小儿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根横纹处。家长以拇指侧面或指腹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每次100-300次。此法能调气行滞,消食导滞。

清大肠:大肠经位于小儿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家长以拇指侧面或指腹自虎口推向指尖,每次100-300次。清大肠能清热利湿,导滞通便。

3.注意事项

推拿时,家长应保持双手温暖,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小儿皮肤。

推拿前后,应注意小儿的保暖,避免受寒。

若小儿有发热、皮疹等异常症状,应暂停推拿,及时就医。

二、小儿夜啼的中医认识与推拿手法

1.中医认识

小儿夜啼,中医认为多与心火旺盛、脾胃不和、惊恐伤神等因素有关。心火旺盛者,夜卧不安,易惊醒;脾胃不和者,腹胀腹痛,影响睡眠;惊恐伤神者,心神不宁,夜啼不止。治疗小儿夜啼,应以清心泻火、调和脾胃、安神定志为原则。

2.推拿手法

针对小儿夜啼,以下推拿手法可供参考:

清心经:心经位于小儿中指末节螺纹面。家长以拇指侧面或指腹自指根推向指尖,每次100-300次。清心经能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清肝经:肝经位于小儿食指末节螺纹面。家长以同样方法自指根推向指尖,每次100-300次。清肝经能疏肝解郁,平肝熄风。

揉小天心:小天心位于小儿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家长以拇指指腹揉按该穴,每次50-100次。揉小天心能镇静安神,通经活络。

捏脊:家长以双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小儿脊柱两侧皮肤,从尾椎骨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穴,每捏3下提1下,反复操作5-7遍。捏脊能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安神定志。

3.注意事项

推拿时,家长应耐心细致,注意小儿的反应,避免过度刺激。

若小儿夜啼持续不减,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三、小儿积食与夜啼的食疗方

食疗,作为中医调理的重要手段,通过食物的药食同源特性,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以下介绍几种适用于小儿积食与夜啼的食疗方:

山楂麦芽粥:取山楂10克,麦芽15克,粳米50克。将山楂、麦芽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此粥能消食导滞,适用于小儿积食。

萝卜粥:取新鲜萝卜100克,粳米50克。将萝卜洗净切碎,与粳米同煮成粥。萝卜粥能顺气消食,适用于小儿腹胀、食积。

莲子百合粥:取莲子、百合各15克,粳米50克。将莲子、百合加水浸泡后,与粳米同煮成粥。此粥能清心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睡眠不安。

小麦大枣汤:取浮小麦30克,大枣10枚。将浮小麦、大枣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代茶饮。小麦大枣汤能养心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心神不宁。

四、结语

小儿积食与夜啼,虽看似小问题,实则影响深远。中医推拿手法与食疗方,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小儿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护理方法。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小儿的饮食起居,合理喂养,避免暴饮暴食;同时,学习简单的推拿手法,适时为小儿进行保健推拿;结合食疗方,调理小儿脾胃,安神定志。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相信小儿积食与夜啼的问题能得到有效缓解,让小儿健康成长,家长安心无忧。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小儿积食、夜啼推拿手法食疗方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