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这些知识要了解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临床表现。此类疾病发病迅速且病情凶险,属于严重医疗紧急情况,常通过科学急救措施减少心肌损伤,进而提高生存质量。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措施、护理要点,帮助公众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措施
(一)立即停止活动和休息
当怀疑心肌梗死发生时,患者第一时间停止活动,减轻心脏负担,进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保持冷静,避免将自身置于高度紧张状态,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压力,等待救援。
(二)呼叫急救服务
若患者疑似心肌梗死疾病,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通俗易懂讲解患者病情、地址、周围环境等基础信息,在等待救援期间可针对性采取吸氧、保障呼吸道通畅等基础急救措施。
(三)吸氧
若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可借助吸氧提高血氧浓度,有助于缓解心绞痛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密切关注患者吸氧期间病情变化状况,依据个体差异性针对性调整吸氧流量、浓度,从而改善心肌供氧状况。
(四)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关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体征,若其发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危急状况,针对性采取心脏复苏等急救措施。同时,加强保暖护理工作,避免患者因外界刺激加重病情。
(五)心理支持
心肌梗死患者因病情紧急性,极易滋生恐惧、焦虑情绪,为避免负面情绪加重心脏负担,可在急救期间给予患者充分心理支持,通过语言安慰、肢体接触等形式缓解其身心负担。
(六)急救药物的使用
若患者存在明确胸痛症状,可给予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等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减轻心绞痛症状。上述药物需遵医嘱服用,避免盲目使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七)安全转运至医院
急救医疗工作者在转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期间,最大限度减少搬运幅度,确保心脏负担最小化。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针对性提供输液、药物治疗等医疗支持。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一)药物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旨在防止血栓形成,进而降低复发风险。医疗工作者可讲解用药手册,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借助智能分药盒、闹钟等形式,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此外,服药期间加强不良反应观察力度,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二)生活方式干预
发病后两周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状态,由医疗工作者协助患者开展翻身、洗漱等工作,同时借助肢体被动运动,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待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依据个体差异性开展床上活动,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避免体位性低血压。随后,根据心肌梗死患者身体素质开展离床站立、室内缓步走动等活动,依据自身肌力、耐力,逐步提高活动强度。此外,保持室内通风,针对性调整室内温湿度,最大限度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保障睡眠质量,避免疲劳过度。
(三)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低脂肪、易消化饮食为主,限制胆固醇食物摄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饮食方案遵循低盐、低脂原则,忌过饱食,其原因在于过量摄入食盐可导致体内水钠潴留,不利于心梗患者心肌的恢复。其次,适当增加低糖分、低热量的绿色食品摄入量,同时摄入足够量的优质蛋白、膳食纤维,保障营养物质摄入量满足机体需求。
(四)疼痛管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因剧烈疼痛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促使梗死面积扩大,进而加重病情。医疗工作者需密切观察胸痛性质,依据疼痛持续时间针对性开展疼痛管理,通过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等形式提高疼痛阈值,遵医嘱服用吗啡、硝酸甘油等镇痛剂。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处理、后续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患病群体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要求患者、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加强心血管疾病科普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广大民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共同谱写那曲属于生命的最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