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B超:轻松掌握检查要点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月经不规律、腹痛、不孕等问题。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B超检查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轻松掌握子宫肌瘤B超检查的要点,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检查过程及其重要性。
一、子宫肌瘤的超声特点
子宫肌瘤病变早期,子宫肌瘤多呈类圆形或圆形,边缘清晰,超声提示多为均匀的低回声。随着肌瘤生长,直径>3cm后,多个肌瘤可能融合在一起,然后导致形态不规则,在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回声不均匀。若生长过快发生变性,囊变区可呈无回声;还可发现肌瘤内部和/或边缘钙化,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另外,在子宫肌瘤病变的外周可见清晰的直条状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成像可以显示肌瘤外周血液供应,若肌瘤内部可见丰富血供,应怀疑肌瘤恶变可能。
(1)浆膜下肌瘤:指肌瘤生长突出于子宫浆膜面,多有宽基底与子宫浆膜面相连,若基底部较窄(< 肌瘤宽度的 25%)且很长时,则为带蒂肌瘤。超声检查多表现为低回声或者中等回声,在子宫肌瘤的周边可以出现环状的血流。浆膜下肌瘤突入子宫两侧的阔韧带在超声上可显示为宫旁实质性的圆形肿块。
(2)肌壁间肌瘤:指位于子宫肌壁间的肌瘤,是最常见的子宫肌瘤类型。因其位置原因,在超声上可见有大小不一的低回声,还可见完整的包膜和清晰的边界。在病变的周围有环状的血流信号。
(3)宫颈肌瘤:指位于子宫颈部位的肌瘤,其生长位置低,可嵌于盆腔内,其病变较为特殊,可压迫输尿管,临床除了月经异常外,还可见尿频、尿急表现,但其发病率较低。在病变早期,超声检查可见不均质回声结节。较大的宫颈肌瘤则可见不均质低回声,还可见回声衰减,边界清晰。
(4)黏膜下肌瘤:指向宫腔内生长,突入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的肌瘤。与黏膜下肌瘤超声表现相似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癌、平滑肌肉瘤或内膜息肉。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或者是突入腔内的低回声肿块或不均匀回声。然而,若完全凸入宫腔内时,与其他内膜肿块鉴别困难。
二、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时机选择:
一般推荐超声检查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此时子宫肌肉相对松弛,子宫内膜相对较薄,进行超声检查能更清楚的显示子宫肌瘤的大小,病变位置及数量。
(2)检查期间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
经腹超声患者要注意适当的憋尿,让膀胱充盈,这样能够更好的观察子宫等病变情况,能够提高检出率。
其次,在检查前要注意保持局部卫生,保持良好心态,这有助于配合医师完成操作,避免漏诊。
另外,若为阴道超声,检查前3天不宜过性生活,且应排除妇科炎症。
②检查过程中:
患者要注意配合,不要过分紧张。医师要注意观察病变处的回声情况、病变边界、肌瘤大小,这将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若为经阴道超声,可排干净尿,并将探头直接伸入阴道内,观察病变情况。
③检查后:
患者要注意休息,耐心等待检查结果。对于接受超声消融治疗的患者,检查治疗结束后要注意俯卧不少于45分钟,不要进行重体力劳动,在结束后2小时可开始流质饮食,2天后恢复正常饮食。
(3)超声禁忌症:
对于月经期的女性、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以及从未有性生活者,不适宜进行阴道超声。对于伴有阴道炎、宫颈病变或者外阴疾病的女性,也要谨慎选择,以免诱发出血和感染。
超声在子宫肌瘤的诊断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可能存在误诊情况。可能是因为肌瘤的体积过大,掩盖了病变组织与子宫的位置关系,从而导致误诊。另外,有一些体积较大的肌瘤可能发生囊性变,而没有典型肌瘤的表现,这也可能造成误诊。因而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治,而不能过分单纯依靠超声表现。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子宫肌瘤B超检查不仅操作简便、无创,而且能够提供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初次检查还是随访复查,了解并掌握B超检查的要点,都能帮助患者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一常见妇科问题。希望每一位接受子宫肌瘤B超检查的女性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