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心外科患者围术期怎么行肺康复?
肺康复训练是胸心外科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适用于接受肺部手术(如肺叶切除、肺移植)或心脏手术的患者。通过科学的肺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什么是肺康复?我们该怎么做呢?以下是关于肺康复训练的科普内容,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和实施。
一、肺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呼吸锻炼和体力活动,帮助患者恢复肺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适用于胸心外科手术后手术创伤导致肺组织受损患者;麻醉和术后疼痛使患者呼吸浅表,肺通气量下降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可能导致痰液积聚,增加肺部感染风险患者
二、肺康复训练通常包括呼吸训练、体力训练和心理支持三个方面。
1.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肺康复的核心,旨在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通气功能。包含: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有效咳嗽。
腹式呼吸又叫(膈肌呼吸)是通过膈肌的收缩和放松来增加肺通气量的一种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双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感受腹部隆起(膈肌下降),用嘴缓慢呼气,腹部自然回缩(膈肌上升),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3次。
-缩唇呼吸可以延长呼气时间,防止小气道塌陷,改善气体交换。选择在空气流通、无污染的环境。保持背部挺直,肩膀放松,双脚平放,用鼻子缓慢吸气,持续2-3秒,缩唇(如吹口哨状)缓慢呼气,持续4-6秒,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3倍,每分钟6-8次,避免过快或过慢。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3次,逐渐增加时间。呼吸时应深而缓,避免浅快呼吸。如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定期评估训练效果,必要时调整方案,长期坚持才能见效,避免半途而废。
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而不敢咳嗽,导致痰液积聚。有效咳嗽可以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患者取坐位,身体略向前倾,深吸气后,用双手按压伤口(减轻疼痛),用力咳嗽2-3次,将痰液排出。患者补充充足水分以稀释痰液,便于排出。家属也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拍背、振动等,促进痰液的排出。
2. 体力训练
体力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肺功能,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包含:早期床上活动、步行训练、上肢训练。
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可开始床上活动,如四肢屈伸、翻身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步行是最简单有效的有氧运动,适合术后的患者。患者从床边站立开始,逐步过渡到室内步行,每次步行5-10分钟,每天2-3次,逐渐增加时间和距离,步行时注意保持正常呼吸节奏,避免过度疲劳。上肢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辅助肌的力量,改善肺功能。患者使用轻量哑铃或弹力带进行上肢屈伸、外展等动作,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周3-4次。
3. 心理支持
术前帮助患者理解手术和康复过程,减轻焦虑。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呼吸困难或对康复的担忧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心理支持是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属应多陪伴患者,鼓励其坚持训练。医护人员也可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康复的重要性,增强信心。
三、肺康复训练过程中应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术前至少戒烟4周,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疼痛可以合理使用镇痛药物,避免疼痛影响呼吸训练。术后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及体力恢复便于肺康复训练。肺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手术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过度训练。训练时应循序渐进,患者在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应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以患者不感到明显疲劳为宜。训练过程中如出现胸痛、气短、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必要时就医。训练时注意保护手术伤口,避免牵拉或感染。出院后注意生活方式调整,每日适度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健康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研究表明,肺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胸心外科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长期坚持肺康复训练的患者,其呼吸困难的症状明显减轻,运动耐力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肺康复训练是胸心外科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呼吸训练和体力锻炼,患者可以显著改善肺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肺康复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家属也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促进恢复。希望本文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的指导,助力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