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如何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深远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幸存下来,但随之而来的肢体功能障碍成为他们重返正常生活的主要障碍,因此,卒中后的肢体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能够逐步恢复或改善受损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 仰卧位
仰卧位是康复训练的起始和基础体位,患者应保持头部正中或稍偏向患侧,胸椎保持伸展状态,避免屈曲,患侧肩胛骨下方应放置枕头,使肩前伸、肘部伸展、腕背伸、手指伸开,防止肩后缩和上肢屈曲挛缩,患侧下肢应伸展,并在臀部与大腿下侧放置枕头,以防外旋。
2. 健侧卧位
患者头部稳妥地枕于枕头上,以维持颈部的自然曲度,避免颈部肌肉紧张或不适,随后调整患者躯干,使其与床面形成约90°的直角,这样的角度有助于减轻脊柱压力,促进呼吸顺畅。在患侧上肢方面,用枕头适当垫高,使肩关节处于屈曲约90°-130°的舒适位置,同时确保上肢伸直,手指自然伸展开,这样的摆放不仅有利于上肢的血液循环,还能预防因长时间压迫或不当姿势导致的水肿和痉挛现象,同理,患侧下肢也需用枕头垫起,保持髋、膝关节的适度屈曲,并将足部稳妥地置于枕头上,避免其悬空于床边,这样的下肢摆放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风险。
3. 患侧卧位
患者应保持头部略微前屈,躯干则需轻微后倾,可以通过背部垫置适当高度的枕头来实现支撑;上肢需向前平伸并内旋,使其与躯干之间形成大约90度的夹角,同时,肘关节需充分伸展,手掌也应尽量展开,掌心朝上,而患侧下肢,应采取伸展状态,膝关节可轻微弯曲以减轻关节压力,特别重要的是,踝关节需保持背屈约90度的位置,这有助于预防足下垂畸形,保持下肢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4. 肢体的主动运动
当患者的肢体能够主动抬起时,标志着康复训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训练的重点应明确转向纠正异常的姿势,以促进更加自然、协调的动作模式形成。
(1)上肢主动运动训练
患者需有意识地伸直手臂,尽量使上肢远离躯干,以锻炼肩部及上臂肌肉,同时,手心向上、五指伸开,此动作有助于改善手部肌张力,增强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日常生活技能(如抓握物品)的恢复至关重要,以及进行手腕向上抬动作,通过反复练习手腕的上下运动,可以有效缓解“腕下垂”等常见后遗症,增强手腕部肌肉力量。
(2)立位髋膝关节控制
患者主动收缩大腿前侧和后侧肌肉,控制髋膝关节的屈曲与伸展,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患者要将身体重心从一侧下肢转移至另一侧,同时感受髋膝关节的细微变化,增强控制能力,当患者能够较好地控制髋膝关节时,可尝试进行单腿负重练习,患侧下肢独立支撑体重,健侧下肢轻轻抬起,保持数秒后放下,重复进行。
5. 步行训练
当患侧下肢能负重后,可以进行单腿负重、重心转移和迈步的练习,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纠正常见的提髋、髋膝关节屈曲不充分、小腿外摆拖地等错误动作,步行训练应从平衡杠中进行,逐渐过渡到四足手杖保护下进行,最终目标是独立行走,并进行上下台阶的训练。
6. 协调性训练
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活动,如穿衣、进食、洗漱等,不仅可以训练患者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增强其完成这些任务时的自信心,此外,特定康复器械如平衡板、协调球等,为协调性训练提供了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支持,平衡板能够增强患者的平衡感和下肢稳定性,而协调球则通过不稳定性和多方向的运动,促进上肢及双手的精细协调能力,在协调性训练过程中,及时的反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康复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表现,给予正面鼓励和建设性建议,同时,根据患者的进步情况适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训练始终保持在最适合患者的难度水平,既不过于轻松也不过于艰难。
卒中患者应当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并持之以恒地练习,这是通往康复之路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