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了解这一急性血管性疾病
肺栓塞是一种潜在致命的急性血管性疾病,起病迅速,危害严重,但如果能及时识别症状并尽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救治。对于高危人群,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合理的抗凝治疗、早期活动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降低发病风险。掌握肺栓塞的相关知识,提高警惕,才能有效守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本文将带您了解有关肺栓塞的知识。
一、造成肺栓塞的原因
肺栓塞主要是由于血栓或其他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最常见的原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当下肢或盆腔的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循环时,就可能导致肺动脉堵塞,引发肺栓塞。长时间卧床或不活动,如术后恢复期、长期乘坐飞机或汽车旅行,以及瘫痪患者,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此外,外伤、手术(特别是骨科手术,如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会导致血管损伤并激活凝血系统,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会分泌促凝因子,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肺栓塞的可能性。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因心腔内血流紊乱,容易形成血栓并进入肺循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妊娠和产后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及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易诱发血栓。其他罕见原因包括脂肪栓塞(如长骨骨折)、羊水栓塞(分娩时羊水进入母体血液)、空气栓塞(输液或手术操作不当)以及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堵塞血管等。肺栓塞的发生往往急骤而严重,可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甚至猝死,因此预防和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二、肺栓塞对人体的危害
肺栓塞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导致猝死。由于肺动脉被血栓阻塞,肺部血流受限,直接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使血氧含量下降,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胸痛、紫绀等症状。若栓塞范围较大,会引起急性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负担骤增,可诱发右心衰竭,造成心源性休克,甚至短时间内死亡。即使血栓较小,反复发作的肺栓塞也会导致慢性肺动脉高压,使患者长期处于呼吸困难、疲劳、运动耐受力下降的状态。肺栓塞还会导致肺梗死,由于肺组织缺血坏死,患者会出现咯血、剧烈胸痛,甚至继发感染,增加死亡风险。脑部供氧不足还能引起头晕、意识模糊,严重时导致晕厥或脑损伤。对于长期卧床或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因此,肺栓塞不仅是一种突发性、致命性疾病,还能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脑部供氧及整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其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三、如何治疗肺栓塞
肺栓塞的治疗目标是溶解或移除血栓,恢复肺循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并降低死亡风险。抗凝治疗是最常见的基础治疗方式,主要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防止血栓扩展和新的血栓形成。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或出现休克、低血压的高危患者,需要溶栓治疗,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迅速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肺动脉血流。若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存在禁忌症,可考虑介入治疗,如导管取栓术,通过导管直接移除血栓,或使用肺动脉支架恢复血流。
对于极危重患者,外科手术取栓可能成为最后的救命措施。此外,预防性措施也至关重要,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术后恢复期、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使用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血栓脱落进入肺循环,同时鼓励患者早期活动、穿戴弹力袜,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肺栓塞的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风险因素进行个性化方案制定,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
结语
肺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长时间不活动、手术后、肥胖、妊娠或肿瘤患者最易发生。预防措施包括早期活动、穿戴弹力袜、抗凝治疗等,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