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的实验检验内容你知晓吗?
血尿,即尿液中出现可见或不可见的血液,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血尿可以是疾病的早期信号,也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征兆。因此,对血尿进行实验检验对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血尿实验检验的主要内容:
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血尿检验的基础,包括尿液的外观、比重、酸碱度、蛋白质、葡萄糖、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
尿液的外观是评估尿液状态的直观指标。正常的尿液应清澈透明,颜色从淡黄色到深琥珀色不等。血尿时,尿液可能呈现为茶色、粉红色或鲜红色,这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含有不同数量的红细胞。
尿比重是衡量尿液中溶质浓度的指标,反映肾脏浓缩或稀释尿液的能力。尿比重的变化可以指示肾脏功能状态,异常值可能提示肾脏病变或脱水等问题。
尿液的酸碱度(pH值)可以反映体内酸碱平衡的状态。正常的尿液pH值范围约为4.5到8.0。尿液pH值的改变可能与代谢性疾病、肾脏病变或饮食因素相关。
尿蛋白的出现通常是肾脏疾病的早期信号。健康人的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很低,而持续的尿蛋白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如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尿糖的出现可能指示糖尿病未得到控制。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出现葡萄糖。当血糖水平超过肾脏重吸收能力时,会出现糖尿。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是血尿的直接证据。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非常少。血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或肾小球疾病。
尿中白细胞的增多通常是泌尿系统感染的标志。白细胞尿可能提示肾盂肾炎、膀胱炎或尿道炎等炎症性疾病。在尿常规检查中,白细胞酯酶的检测常用作快速筛查泌尿系统感染的指标。
尿沉渣镜检
尿沉渣镜检是对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的实验方法,是尿常规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具有重要价值。除去上面的红细胞检查、白细胞检查,还包括以下:
上皮细胞检查:尿液中的上皮细胞通常来源于泌尿系统的内衬。异常的上皮细胞可能提示炎症、肿瘤或其他病理状态。
管型检查:管型是尿液中的管状结构,由肾小管的内衬细胞和蛋白质组成。不同类型的管型可以指示不同的肾脏疾病,如红细胞管型可能指示肾小球疾病。
结晶检查:尿液中的结晶可能与代谢异常、药物使用或特定疾病相关。例如,尿酸盐结晶可能与痛风相关,而草酸盐结晶可能与草酸盐肾病相关。
细菌检查:在尿沉渣中发现细菌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或肾盂肾炎。
脂肪球检查:脂肪球的出现可能与肾小管损伤或肾病综合征相关。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评估血尿原因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可以区分血尿是来自肾小球还是非肾小球源性。
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在肾小球源性血尿中,红细胞由于通过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挤压,常呈现多种形态的畸形,如芽孢状、棘球状、靶形等。这些畸形红细胞被称为畸形红细胞或红细胞管型,其比例增加提示肾小球疾病。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相对而言,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中的红细胞形态较为完整,因为它们直接从血管中逸出,没有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在镜检下,这些红细胞通常呈现双凹盘状,形态较为规则。
尿蛋白电泳
血尿尿蛋白电泳是一种用于分析尿液中蛋白质成分的实验室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区分肾脏疾病的种类和程度。
肾脏病变的鉴别:尿蛋白电泳可以区分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通常与大分子蛋白如白蛋白的漏出有关,而肾小管性蛋白尿则与小分子蛋白如β2微球蛋白的过量排泄有关。
蛋白质成分分析:通过电泳,尿液中的蛋白质按照分子量的大小被分离,从而可以观察到不同蛋白质成分的变化情况。这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等。
尿生化检查
尿生化检查包括尿酶、尿电解质等指标,可以反映肾脏的功能状态。
尿酶:如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乳酸脱氢酶(LDH)等,升高可能提示肾小管损伤。
尿电解质:如尿钠、尿钾等,异常可能与电解质紊乱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