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带状疱疹:会‘放电’的皮肤病

带状疱疹:会‘放电’的皮肤病

黄朝辉 桃源县人民医院
2025年05月28日 22页 2059 海报 复制链接

“腰上像被电钻钻,衣服碰到就像触电”这是带状疱疹患者最常有的感受。这种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最折磨人的不是皮肤上的水疱,而是那种如电击、刀割、火烧般的神经痛,就像体内装了个“高压电箱”,随时可能放出剧痛电流。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它不仅是皮肤上的麻烦,更可能留下长期的神经痛后遗症,尽早预防和治疗才能避免这场 “电击之苦”。

典型症状:皮肤上的“电击地图”

带状疱疹的发作往往先给个“信号弹”——发病前1~5天,身体的某一部位会出现莫名的疼痛或烧灼感,像电流在皮肤下游走。有人以为是肌肉拉伤或关节炎,直到皮肤上冒出一串密集的水疱,才明白是带状疱疹在“作祟”。

这些水疱有个特点:沿着神经分布的区域 “排兵布阵”,多呈条带状分布在胸腰、颈部、头面部,就像给身体划了一张“电击地图”。水疱晶莹透亮,周围皮肤发红,几天后会变浑浊、结痂,但疼痛往往比皮疹更让人难以忍受。更特别的是,这种疼痛会“挑时间”,夜间安静时往往加重,白天活动时稍有缓解,就像电流在夜深人静时更“活跃”。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低烧、乏力等全身症状,但最核心的困扰始终是那“放电”般的神经痛。

并发症:别让“电流”伤及要害

带状疱疹的水疱会愈合,但病毒对神经的损伤可能“后遗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10%~30% 的患者会出现,年龄越大风险越高。65岁以上患者中,超过半数可能遭遇这种长期疼痛,就像“电击”的后遗症,即使皮疹消失,神经痛还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有人形容“痛得想撞墙”,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

头面部的带状疱疹更危险,病毒可能侵犯三叉神经、听神经等,引发眼部并发症(如角膜炎、青光眼),导致视力下降;或耳部症状(如耳鸣、听力减退),甚至出现面瘫。58岁的王阿姨得了耳部带状疱疹,不仅耳朵周围剧痛,还突然嘴歪眼斜,经过及时治疗才慢慢恢复,医生说再晚点可能会留下永久性面瘫。

少数情况下,病毒还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或脑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虽然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危及生命。这些并发症提醒我们,带状疱疹绝不是“小毛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警惕病毒对神经的“深度攻击”。

中老年人群:为何是“高危靶心”?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会逐渐下降,就像“防御病毒的城墙”变矮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年轻时感染后,会潜伏在神经节里“休眠”,当年纪大了、免疫力降低时,它就会“苏醒”并大量繁殖,沿着神经扩散引发带状疱疹。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的带状疱疹发病率是年轻人的3倍-5倍,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高。

除了年龄,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基础疾病,或长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也容易被带状疱疹 “盯上”。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让潜伏的病毒有机可乘。65 岁的李大爷有糖尿病,一次感冒后就引发了带状疱疹,医生说:“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就像给病毒开了‘绿灯’。”

预防与治疗给神经 “断电”的关键

接种疫苗是中老年人预防带状疱疹的“利器”。目前的带状疱疹疫苗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即使发病,也能减轻症状、降低长期神经痛的概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0岁以上人群积极接种,就像给神经装了“避雷针”,减少被“电击”的可能。

一旦发病,早期治疗能有效 “切断电流”。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溴夫定),能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神经损伤。70岁的张奶奶发现腰上出了水疱,当天就去医院,及时用药后,疼痛一周就缓解了,没留下后遗症。

同时,止痛治疗也很重要。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或阿片类镇痛药,就像给神经痛 “降电压”。急性期还可以配合针灸、理疗等,帮助缓解疼痛,促进神经修复。

生活中要注意:发病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别用手抓水疱,以免感染;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就像给“带电”的皮肤加层“绝缘保护”;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免疫力对抗病毒。

带状疱疹这颗“皮肤炸弹”,对中老年人的威胁尤其大。记住,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水疱,而在于可能持续很久的神经痛。50岁以上人群不妨主动接种疫苗,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才能让这场 “电击之苦” 来得轻、去得快,守住晚年的生活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带状疱疹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