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心肺复苏(CPR)后,护理重点是什么?

心肺复苏(CPR)后,护理重点是什么?

李佳珈 四川赫尔森康复医院
2025年05月28日 32页 1529 海报 复制链接

一、基础生命体征的持续监测

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仍处于高危状态,需建立多参数监护体系。每15分钟记录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直至生命体征稳定。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及时发现室性早搏、心动过缓等异常节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提供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20年指南强调,持续动脉血压监测(目标收缩压≥90mmHg)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₂维持在35-45mmHg)是优化循环支持的关键指标。

二、目标体温管理的神经保护策略

针对心脏骤停引发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目标体温管理(TTM)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2023年欧洲复苏委员会指南推荐将核心体温控制在32-36℃维持24小时,通过血管内冷却装置实现精准控温。研究显示,该疗法可使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提升23%。复温阶段需以0.25-0.5℃/小时的速度缓慢升温,避免反跳性高热加重脑损伤。护理中需注意:

1.寒战控制:使用哌替啶联合异丙嗪可有效抑制寒战反应

2.电解质监测:每4小时检测血钾、镁离子浓度,预防心律失常

3.神经学评估:复温72小时后进行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查

三、呼吸系统的精细化管理

保持气道通畅是预防肺不张和肺炎的关键。建议采取:头高位(30-45°)半卧位减少误吸风险;密闭式吸痰技术维持PEEP水平;定期进行肺复张操作(每2小时一次)。

机械通气参数需个性化调整: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呼吸频率10-12次/分钟,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脑血管收缩。当患者自主呼吸试验(SBT)成功率达80%时可考虑脱机。

四、多模态神经功能预后评估

神经功能评估需结合多模态指标:临床评估方面,复苏后72小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提示预后不良;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3μg/L是反映神经元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检查中,扩散加权MRI显示广泛皮质损伤的患者有92%概率发展为持续性植物状态。需特别注意的是,接受低温治疗的患者,因治疗可能干扰评估准确性,建议将神经学检查推迟至复温后72小时进行。
五、感染防控与免疫支持

院内感染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需采取以下综合防控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包括每72小时更换中央静脉导管敷料;实施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SDD)方案,采用多粘菌素B联合妥布霉素进行口腔护理;同时给予免疫调节治疗,推荐胸腺肽α1每日1.6mg皮下注射,疗程5天。研究证实,通过实施该集束化防控策略,可显著降低肺炎发生率,从45%降至18%。
六、早期康复与心理干预

康复训练需在生命体征稳定后24小时启动: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日3次,每次15分钟);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肌肉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从30°开始逐步增加角度)。

心理干预方面,采用创伤聚焦认知行为疗法(TF-CBT)可有效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建议每周进行2次心理评估,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动态监测。

七、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

制定完善的出院计划需要包含以下关键要素:在药物管理方面,应逐步调整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的剂量至目标水平;随访安排需包括出院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同时建议接入社区远程监护系统,实现血压、心率等关键指标的实时传输。临床研究证实,参与系统心脏康复计划的患者,其1年内心血管事件再发率可显著降低31%。

结语: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是集监测、治疗、康复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实施目标体温管理、多模态神经评估、感染防控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护理团队需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结合个体化护理方案,为患者重启生命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心肺复苏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