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红绿灯:警惕结直肠癌
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肠道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承担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重任,还参与了免疫调节等关键生理过程,堪称人体的“第二大脑”。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肠道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中结直肠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了解肠道健康的信号,及时发现并预防结直肠癌,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肠道健康的“红灯”警示
1、排便习惯改变:这是肠道发出的最直接警报。原本规律的排便时间变得不规律,如突然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或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一天数次甚至十几次,且持续一段时间没有改善。这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更有可能是肠道内存在病变,影响了正常的蠕动和排泄功能。例如,肿瘤生长可能堵塞肠腔,导致大便通过不畅,进而引发便秘;而肿瘤刺激肠道黏膜,又可能促使肠道分泌过多液体,引起腹泻。
2、大便性状异常:健康的大便通常呈圆柱形,颜色为黄褐色。若大便变细、变扁,形似铅笔,或者出现便血,血液鲜红附着在大便表面,或与大便混合呈暗红色,这都绝非正常现象。便血可能是由于肿瘤表面破溃出血,或者肠道内的息肉、炎症等病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长期慢性失血还可能导致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3、腹痛与腹部不适:肠道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会牵拉肠管、侵犯周围组织,引发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有时,患者还会感觉到腹部有坠胀感、饱胀感,即使在进食少量食物后也难以缓解。这些症状可能会间歇性发作,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如果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往往提示肠道肿瘤已造成严重的肠腔梗阻,情况十分危急。
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
1、饮食因素:现代生活中,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较为普遍。长期大量摄入油炸食品、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以及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火腿),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这些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刺激肠道黏膜。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无法有效促进肠道蠕动,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了肠道黏膜与致癌物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2、遗传因素:约15%-20%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遗传性疾病,会使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患结直肠癌的几率显著升高。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结直肠癌,尤其是直系亲属,其他成员应格外警惕,定期进行相关筛查。
3、肠道疾病史: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由于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道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增加,进而逐渐发展为结直肠癌。此外,肠道内的腺瘤性息肉也是结直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大多数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恶变而来。因此,对于肠道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防止病情恶变。
肠道健康的“绿灯”行动
1、合理饮食:为肠道健康亮起 “绿灯”,首先要从饮食入手。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积聚。同时,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量,避免过度烹饪食物,尽量采用清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油炸、烧烤、腌制食品的摄入。
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加上适量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并促进肠道健康。
3、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肠道疾病史或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和肛门指诊。粪便潜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隐血,简单无创;结肠镜检查可观察肠道内部,发现并活检病变,是筛查的“金标准”;肛门指诊则便于发现直肠下段病变,操作简便,成本低。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提升治愈率和生存率。
肠道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结直肠癌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时刻关注肠道健康的 “红绿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进行预防和筛查,就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守护好我们的肠道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肠道健康行动起来,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