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与“花岗石”—了解痛风石,科学预防是关键
一、什么是“痛风石”(“花岗石”)?
痛风石,俗称“花岗石”,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中的硬块。常见于耳廓、手指、脚趾、肘部等部位,外观呈白色或黄白色,质地坚硬如石头。痛风石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破坏关节和骨骼,导致疼痛、畸形甚至残疾。病理改变,大体关节处为花岗石样结节状物,显微镜由尿酸盐结晶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时间较长可引起纤维化及钙化。
二、痛风是如何发生的?
痛风的核心问题是尿酸代谢失衡:
(1)尿酸生成过多:饮食中嘌呤(如红肉、海鲜)摄入过多,或身体代谢异常。
(2)尿酸排泄减少:肾脏功能异常、脱水、药物影响(如利尿剂)。
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饱和度(>420μmol/L),就会形成针状结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剧烈疼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长期不控制,结晶堆积形成痛风石。
三、痛风石的危害:
(1)关节破坏:痛风石侵蚀软骨和骨骼,导致关节变形、活动受限。
(2)感染风险:皮肤破溃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3)内脏损伤:罕见情况下,尿酸结晶可沉积在肾脏,引发肾结石、肾功能衰竭。
四、如何判断是否患有痛风?
典型症状:突发单关节红肿热痛(如大脚趾),夜间或饮酒后加重。
检查手段:血尿酸检测(需结合症状,单纯高尿酸≠痛风)。
关节超声或双能CT:检测尿酸结晶。
痛风石穿刺:显微镜下可见针状尿酸结晶。
五、痛风治疗:控尿酸是关键
(1)急性发作期:以消炎止痛为主。
药物: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糖皮质激素。
注意:此阶段不宜急于降尿酸,可能加重疼痛。
(2)缓解期:长期控制尿酸
目标值:无痛风石者<360μmol/L,有痛风石者<300μmol/L。
药物选择:抑制尿酸生成:别嘌醇、非布司他(需医生评估心血管风险);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隆(肾功能正常者适用)。
(3)痛风石处理:
多数患者通过长期控尿酸,痛风石可逐渐缩小甚至溶解。
巨大痛风石或影响功能时,可手术切除。
六、预防痛风发作的6大生活策略
1. 低嘌呤饮食:推荐低脂乳制品、蔬菜(包括菠菜、芦笋)、全谷物、水(每日>2000ml,睡前约300ml,防止尿酸浓缩)。避免吃动物内脏、浓肉汤、啤酒、烈酒、含糖饮料;减少红肉、海鲜、豆类食品的摄入。
2.控制体重:肥胖者减重可显著降低尿酸水平,但需避免过快(每月减重≤4kg)。
3.规律运动:选择游泳、骑车等对关节压力小的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痛风。
4.慎用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利尿剂、阿司匹林(小剂量可能升高尿酸)。
5.定期监测:痛风患者每3~6个月复查血尿酸、肾功能。
6.戒烟限酒:酒精(尤其是啤酒)抑制尿酸排泄,吸烟加重血管损伤。
7.注意低温保暖:避免低温导致痛风症状加重。
七、患者常见误区解答
(1)误区1:“关节不痛就不用吃药。”
答:错!无症状期仍需坚持降尿酸治疗,否则痛风石会悄悄生长。
(2)误区2:“痛风是‘富贵病’,少吃点就能好。”
答:饮食控制仅能降低血尿酸约10%~18%,多数患者需药物干预。
(3)误区3:“痛风石不疼就不用管。”
答:即使不疼,痛风石仍在持续破坏关节,需积极治疗。
八、前沿治疗展望
(1)基因治疗:针对URAT1转运体的siRNA药物
(2)结晶溶解剂:聚乙二醇修饰尿酸氧化酶
(3)微生物干预:特定益生菌调节肠道尿酸酶
痛风石(“花岗石”)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提醒我们尿酸已失控。通过规范治疗、科学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关节残疾和内脏损伤。需记住:早发现、早干预,痛风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