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麻醉,可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麻醉,可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黄莉 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2025年04月23日 2518 海报 复制链接

你是不是也以为,手术麻醉不过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其实不然。在现代医学中,麻醉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关乎病人能不能安全“入睡”,更关乎能不能顺利“醒来”。今天,我就带你认识这个手术台上“沉默却重要”的角色——麻醉。

一、“麻醉”到底是什么?

麻醉,简单说就是通过药物阻断大脑对疼痛的感知,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放松,甚至暂时失去意识。但它远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它需要对身体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精密调控,目的是最大限度保障手术安全。

根据手术的部位、时间、病人的身体状况,麻醉方式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全身麻醉:让病人完全失去意识,常用于大手术,如开胸、开腹、脑部等复杂手术。病人会插管辅助呼吸,术后逐渐苏醒。

区域麻醉:让身体的某一大块区域暂时失去感觉,如腰麻、硬膜外麻醉,常用于剖宫产、下肢手术等。

局部麻醉:仅麻醉一小块皮肤或组织,适合缝针、拔牙、小手术等。

镇静镇痛麻醉:病人清醒但放松,能配合操作,常用于胃肠镜、支气管镜检查。

麻醉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年龄、疾病、体重、过敏史、既往经历等综合判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确保既有效又安全。

二、麻醉医生,不只是“打麻药”的

在手术过程中,很多人看到麻醉医生站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盯着仪器,好像什么都没干。其实,他们是最忙、最细致的人之一。麻醉医生要做的远远不止“打一针”。

1.术前评估:术前访问病人,详细了解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过敏、服药情况等),决定是否适合麻醉,选择何种麻醉方式。

2.麻醉实施:根据术中需要调控药物剂量,确保病人无痛、安全、有足够麻醉深度但不过量。

3.生命体征监控: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体温等生命指标,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4.突发事件应对:一旦出现过敏、心跳骤停、呼吸抑制等紧急情况,麻醉医生就是现场“第一急救人”。

5.术后苏醒管理:麻醉结束后,麻醉医生还要陪着病人一起苏醒,确保意识清醒、呼吸平稳、疼痛得当控制。

可以说,从你进手术室开始,麻醉医生就开始“保驾护航”,直到你安全离开恢复室。

三、麻醉真的安全吗?

随着麻醉技术不断发展,现代麻醉已经非常安全可靠。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顺利接受麻醉,无需太过担忧。但麻醉毕竟涉及到呼吸、心跳、神经系统,是一门“细致到毫秒”的医学技术,仍需谨慎对待。

一些特殊人群麻醉风险较高,比如:

1.年龄偏大(特别是70岁以上);

2.有严重心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慢性病;

3.肥胖、吸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4.曾有麻醉不良反应或家族史。

对于这类人群,麻醉前的评估尤其重要,可能还需做进一步检查(如心电图、肺功能、血液检查等)。

四、术后醒来难受,是麻醉出问题了吗?

很多人做完手术后,会说自己“恶心、想吐、头昏、嗓子疼”,就以为是麻醉做得不好,其实不完全是。

1.恶心呕吐是常见的术后反应,特别是在使用某些麻醉药后;

2.嗓子痛可能是因为全麻过程中插入气管导管所致,属于短暂刺激;

3.头晕乏力可能是长时间禁食、失血、脱水等多因素造成。

这些症状大多是暂时的,一般术后几小时至一两天就可缓解。只要及时告知医生,都会有相应的处理办法。

五、术前术后,你要配合哪些事情?

为了让麻醉更加安全有效,病人自己也要做好准备:

术前:

如实告知病史和用药情况,包括中药、保健品;

按医嘱禁食禁水:通常术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水;

不擅自服药,尤其是降压药、降糖药等要问医生是否停用;

保持心态放松,紧张反而会影响麻醉效果。

术后:

清醒后不能立刻进食,要听从医生或护士的安排;

如果有不适(恶心、痛、呼吸困难等),应及时报告;

出现排尿困难、意识不清、剧烈头痛等异常,应尽快就医。

六、关于“麻醉药上瘾”“伤脑”“影响智力”的传言,靠谱吗?

很多人担心:“麻醉药是不是有依赖性?”“麻醉是不是伤脑子?”

这些担心在绝大多数人身上是没有必要的。

正常手术使用的麻醉药物,不会让人上瘾;

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很快,术后通常24小时左右就被完全代谢掉;

少数老年人术后可能出现一过性的“术后谵妄”或“意识模糊”,但大多数人几天内即可恢复,不会造成长期伤害。

科学麻醉、合理使用,不会影响大脑健康。真正可怕的,是对麻醉的误解和抗拒,导致手术风险加大。

小结

一台成功的手术,离不开主刀医生的技术,更离不开麻醉医生的守护。你看到的是“沉沉睡去”,看不到的是医生们对你呼吸、心跳每一秒的严密监护。

所以,别再说“麻醉就是睡一觉”啦——

那是一次有技术、有科学、有生命守护的“精准入眠”。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麻醉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