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危机”:如何识别和预防中暑
一、中暑的成因
中暑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急性疾病。当环境温度过高,人体通过出汗等散热方式无法有效维持体温平衡时,就会发生中暑。此外,湿度过高、通风不良、穿着不当、饮水不足等因素也会增加中暑的风险。
二、中暑的症状与识别
中暑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由轻到重、连续进展的过程。了解中暑的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
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麻木无力、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且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这可能是先兆中暑的表现。此时,如及时转运到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内可以恢复。
轻度中暑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轻度中暑患者还会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量出汗、皮肤潮热或冷、心率明显增快,甚至血压下降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如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多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症状较为严重,需立即就医。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醒,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热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是高温因素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三、中暑的预防
预防中暑,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并采取有效的降温和补水措施。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建议:
合理安排外出时间
尽量避免在阳光最强烈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同时,穿着轻便、透气的衣物,以便身体散热。浅色衣物能更好地反射阳光,从而减少热量的吸收。
补充水分
在高温天气里,要多喝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酒精或高糖分的饮料,因为它们可能导致脱水。定时定量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可适当补充淡盐水,以补充随汗液流失的电解质。
改善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可使用空调或风扇来降低室内温度。如果家中没有空调设备,可以通过洒水、放置冰块等方式来降低室内温度。同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减少闷热感。
合理安排饮食
夏季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营养。此外,绿豆汤、苦瓜、冬瓜等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也可以适量多吃。
增强体质
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但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增加中暑的风险,因此应选择适当的运动时间和方式,如在凉爽的时间进行轻度到中度的运动。
关注特殊人群
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差,应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或进行剧烈活动。对于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如穿着透气的工作服、定时休息、补充防暑饮品等。
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及时就医。
四、结语
中暑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夏季疾病,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识别和预防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其带来的危害。在炎炎夏日里,让我们共同关注健康,享受一个安全、愉快的夏天。通过合理安排外出时间、穿着适当、补充水分、改善居住环境、合理安排饮食、增强体质以及随身携带防暑药品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中暑的发生。同时,也要关注特殊人群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我们携手共筑健康防线,共同抵御“夏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