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腹部超声:内脏“体检”好帮手

腹部超声:内脏“体检”好帮手

阳苗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2025年05月28日 31页 2494 海报 复制链接

体检时躺在检查床上,医生拿着探头在肚子上滑动,屏幕上出现黑白的“波浪线”——这就是腹部超声检查的场景。这个看似简单的检查,却像给内脏做“无创 CT”,能看清肝脏是否长了囊肿、胆囊里有没有结石、脾脏是否肿大,是发现腹部脏器问题的 “火眼金睛”。对普通人来说,了解腹部超声的“本领”,能更明白体检的意义,不错过早期发现疾病的机会。

肝脏检查:揪出“沉默的病变”

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即使长了小囊肿或结节,往往也没症状,而腹部超声能最早发现这些“隐形问题”。当探头在右上腹滑动时,屏幕上会清晰显示肝脏的形态:正常肝脏像均匀的“淡灰色海绵”,质地柔软;若出现囊肿,会呈现黑色的“小水囊”,边界清晰,这是良性病变,就像肝脏里长了个“小水泡”,通常不用处理。

50岁的陈先生体检时,超声发现肝脏有个0.8厘米的低回声结节,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癌。幸好发现及时,手术切除后恢复良好。医生说:“肝癌早期几乎无症状,超声就像给肝脏做‘显微镜检查’,能捕捉到毫米级的病变,这是其他检查难以替代的。”

超声还能判断脂肪肝的程度: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像蒙了层“薄雾”;重度脂肪肝则回声密集,甚至看不清血管走向。35岁的白领小李因长期熬夜、吃外卖,超声显示中度脂肪肝,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半年后复查脂肪肝明显改善,这说明超声能直观反映肝脏的“健康变化”。

胆囊与胆道:捕捉“结石信号”

胆囊里的结石就像“藏在袋子里的小石头”,腹部超声能轻易发现它们。当探头对准右上腹胆囊位置时,结石会呈现明亮的“强光斑”,后面还带着“黑影”(声影),就像黑暗中手电筒照在石头上,又亮又有影子。医生根据光斑的大小和位置,能判断结石是否堵塞胆管。

超声还能发现胆囊息肉——胆囊壁上的“小突起”。小于1厘米的息肉多为良性,定期复查即可;若超过1厘米,癌变风险增加,需要手术切除。每年都有患者通过超声发现胆囊息肉并及时处理,躲过了癌变的风险。

脾脏检查:发现“肿大的信号”

脾脏像个“血库”,位于左上腹,正常情况下超声测量其厚度不超过4厘米。若脾脏肿大,超声会显示其形态饱满,厚度增加,就像气球被吹大了一圈。引起脾肿大的原因很多,比如肝硬化、血液病、感染等,超声发现脾肿大后,能提示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

此外,超声还能发现脾脏的良性肿瘤(如血管瘤)或恶性病变,虽然这些情况较少见,但早期发现对治疗至关重要。就像给脾脏装了“监测器”,任何异常都逃不过超声的“眼睛”。

胰腺与肾脏:看清“深藏的器官”

胰腺藏在胃后方,位置较深,但超声仍能捕捉到它的影像。急性胰腺炎时,超声显示胰腺肿大,回声减低,像“水肿的海绵”;慢性胰腺炎则表现为胰腺回声不均,可能有钙化点,就像海绵里混进了小石子。

肾脏的超声检查同样重要。正常肾脏像“蚕豆”,左右各一个,超声能看清肾实质是否有囊肿、结石或肿瘤。70岁的刘大爷超声发现右肾有个2厘米的囊肿,医生说:“肾囊肿就像肾脏里的‘小水球’,定期复查即可,不用紧张。”但若发现肾脏有实性肿块,超声会提示进一步做CT或 MRI 检查,排除肾癌可能。

超声检查的“小常识”

做腹部超声前要“空腹8小时”,通常建议检查前一天晚上8点后不进食,这是因为食物会让胆囊收缩、胃肠胀气,影响超声图像清晰度。就像看电影时要关掉灯光,空腹能让超声 “看得更清楚”。

检查时医生会在肚子上涂一层耦合剂,这是种无毒的凝胶,能减少探头与皮肤的摩擦,让超声信号更好地穿透身体,就像给探头和皮肤之间“架起桥梁”。检查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让你“吸气鼓肚子”或 “翻身侧卧”,这是为了改变内脏位置,更清晰地观察某些部位。

与CT、MRI相比,腹部超声没有辐射,价格便宜,还能反复检查,尤其适合孕妇、儿童和需要定期监测的患者。就像给内脏做“绿色体检”,安全又便捷。

腹部超声就像体检中的“基础守门员”,能发现肝、胆、脾、胰、肾等内脏的早期病变。建议普通人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有肝病、胆结石等病史的人,按医生建议缩短复查间隔。记住,很多腹部疾病早期没有症状,而超声检查能在症状出现前发现问题,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下次体检做超声时,不妨多问问医生屏幕上的影像代表什么,了解自己的内脏状态,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腹部超声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