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探秘术后“瑟瑟发抖”:麻醉科普之术后寒战的全面解析

探秘术后“瑟瑟发抖”:麻醉科普之术后寒战的全面解析

刘灿 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
2025年01月22日 18页 2081 海报 复制链接

经历了手术的“考验”,本以为可以安心休息了,却突然全身涌起一股寒意,牙齿打颤,身体止不住地颤抖,即使裹紧被子也无法缓解。 这种突如其来的“瑟瑟发抖”,其实就是术后寒战,一个让不少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感到不适的常见现象。

虽然术后寒战通常并非严重并发症,但它带来的不适感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增加身体的氧气消耗,甚至可能影响伤口的愈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术后寒战?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它呢?

术后寒战:身体的“无意识抗议”

术后寒战,医学上定义为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的一种非自主的肌肉收缩,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的震颤,并伴随着明显的发冷感觉。 这种寒战通常在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 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身体在麻醉影响下,对自身温度调节失控的一种“无意识抗议”。

术后寒战的复杂机制: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术后寒战的发生机制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以下因素可能会造成术后寒战:

体温调节中枢的“失灵”:麻醉药物,尤其是全身麻醉药物,会对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其功能暂时紊乱。 这就像房间里的温度控制器突然失灵,无法准确地感知和调节体温。

核心体温的“骤降”:手术过程中,患者常常暴露在温度较低的手术室环境中,同时接受输注的低温液体,再加上手术本身对身体造成的创伤,都可能导致核心体温下降。这种体温下降会进一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发寒战。

麻醉药物的“代谢尾声”:随着麻醉药物逐渐被身体代谢清除,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也开始慢慢恢复。 然而,此时身体的实际温度与体温调节中枢重新设定的“目标温度”之间可能存在偏差,大脑为了尽快达到“目标温度”,便会发出“寒战”的指令,通过肌肉的收缩来产生热量。

身体的“应激反应”:手术本身对身体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刺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肌肉震颤,从而引发寒战。 这种应激反应是身体应对威胁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

术后寒战的影响: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虽然术后寒战通常是自限性的,但它对患者的影响不容忽视。 寒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会增加身体的氧气消耗,加重心肺负担。 对于那些原本就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来说,寒战可能会诱发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寒战还会加剧伤口疼痛,影响伤口的愈合。

未雨绸缪:术后寒战的预防策略

为了尽可能减少术后寒战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术前积极保暖:在手术前,使用保温毯或暖风机等设备,提高患者的体温,使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时就有一个相对较高的基础体温。

术中严格控温:手术过程中,务必保持手术室的温度适宜,避免过低。 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例如使用保温毯、暖风机、加温输液等,尽量减少体温的散失。 还可以使用体温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保暖措施。

缩短手术时长: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的时间。

优化麻醉方案:选择对体温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确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

积极管理基础疾病:如果患者合并有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容易引起寒战的基础疾病,应在术前积极进行治疗,以降低术后寒战的风险。

对症施治:术后寒战的缓解方法

如果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寒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症状:

首要任务:保暖!迅速为患者盖上厚厚的被子,使用保温灯等设备,提高患者的体表温度,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药物干预:如果寒战症状较为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 常用的药物包括哌替啶、曲马多和氯丙嗪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补充能量:寒战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可以给予患者一些热饮或食物,及时补充能量,帮助身体恢复。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在采取各种措施的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术后寒战虽然会带来一些不适,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发生机制,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有效地缓解症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在术后出现了寒战,请不要惊慌,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他们会给予您专业的处理和悉心的照顾。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每一位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术后恢复环境!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麻醉术后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