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脑梗死:早防早治,守护大脑健康

脑梗死:早防早治,守护大脑健康

张桎菁 贵港市人民医院
2025年06月18日 25页 2027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接触过不少脑梗死患者,深刻体会到这种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和负担。所以,我想为大家科普一下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

认识脑梗死

脑梗死,也被称为脑梗塞、脑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大脑里的血管被堵住了,就像家里的水管被污垢堵塞一样。血管堵塞后,它所供应的那部分脑组织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就会像缺水缺养分的庄稼一样逐渐“枯萎”、坏死,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脑梗死的症状

脑梗死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通常会突然发作。常见的症状包括:

1.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比如突然感觉一侧的脸、胳膊或腿使不上劲,拿东西拿不稳,走路也变得不稳。

2.言语不清:说话变得含糊不清,别人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或者自己也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3.口角歪斜:笑的时候会发现嘴角向一侧歪斜,口水也可能不自觉地流出来。

4.头晕、头痛:感觉天旋地转,头痛剧烈,这种疼痛和平时的头痛不太一样,可能会持续加重。

5.视力障碍:突然出现视力模糊、眼前发黑或者看东西有重影的情况。

如果出现了以上这些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因为脑梗死的治疗黄金时间非常短,越早治疗,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

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了解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我们提前做好预防。以下这些因素会增加患脑梗死的风险:

1. 高血压: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就像水管长期承受高压,容易出现破损和堵塞一样。

2.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过高,容易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的功能,使血管更容易发生病变。

4.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吸烟的人患脑梗死的风险比不吸烟的人要高很多。

5.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这些都可能引发脑梗死。

6.肥胖:肥胖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7.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老化,患脑梗死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一般来说,50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脑梗死。

8.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脑梗死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脑梗死的风险也会相对较高。

脑梗死的预防

既然我们知道了脑梗死的高危因素,那么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做好预防工作:

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比如,多吃芹菜、苹果、燕麦等,少吃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和甜品。

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强血管弹性。

3.戒烟限酒:尽量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如果饮酒,要适量。

4.控制基础疾病:如果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要积极治疗,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将这些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特别是有脑梗死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加强体检。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

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除了积极治疗,护理也非常重要。

1.生活护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肢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2.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如果患者有吞咽困难,要给予糊状食物,避免呛咳。同时,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3.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可能会因为身体的残疾和生活的不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我们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康复护理: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结语: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预防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脑梗死的症状,一定要及时送医,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脑梗死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