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手术中体温异常的危害与体温管理技术

手术中体温异常的危害与体温管理技术

潘翠 南宁市第十人民医院
2025年05月21日 21页 1958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波动是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无论是体温过低(核心体温<36℃)还是体温过高(核心体温>38℃),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据统计,约50%~90%的全身麻醉患者会出现术中低体温,而体温过高在感染性手术中的发生率可达15%。本文将深入探讨体温异常的危害,并解析现代手术室维持体温稳定的综合技术体系。

一、手术中体温异常的危害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异常,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可能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命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一). 低体温的危害

1.增加感染风险:低体温会导致血管收缩,降低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减弱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进而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2.影响凝血功能:低体温会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降低血小板功能和凝血酶的活性,增加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需求,严重时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影响心血管功能:轻度低体温可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高血压,当中心温度降低1℃时,可出现寒战,机体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4.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低体温会降低脑血流量,导致意识障碍、判断力损害和模糊,影响机体的识别和运动功能。

5.影响机体代谢:低体温可降低重要组织的代谢率,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但也可导致静脉瘀滞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易引发静脉血栓。

(二). 高体温的危害

1.代谢紊乱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加13%。41℃时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ATP生成减少60%,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2.中枢神经损伤

42℃持续30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恶性高热患者体温可骤升至43℃,死亡率高达80%。

3.多器官衰竭

高温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肝脏转氨酶在40℃时升高4倍,肾功能衰竭风险增加5倍。

4.感染扩散风险

高温环境促进细菌增殖,烧伤患者体温>39℃时,菌血症发生率提升3.5倍。

二、体温管理技术

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手术中的体温异常,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体温管理技术。

1. 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通过术前访视,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提前实施保暖措施。

术前预保温:患者入室前1小时,将室温控制在26℃左右,盖被植入40℃恒温箱内。患者入室后,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2-26℃,既能有效防止体温下降,又能满足微生物防控和工作人员舒适度的要求。

2. 术中管理

环境控制:保持手术室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低或过高的环境温度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加温物品使用:使用手术薄膜覆盖手术切口,减少皮肤散热。对于手术时间长、体腔暴露时间长的患者,术中使用38℃的盐水纱布和敷料擦拭、覆盖肠管,并及时更换。

预防“冷稀释”作用:对患者输注的液体和血制品进行适当的加温,使用输血加温器等设备,可有效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被动加温:有效的被服遮盖可减少体表温度的散失。手术床上使用加温毯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并有助于维持体温。

体温监测:对体温进行全程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体温异常,确保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3. 术后护理

持续保暖:术后继续对患者进行保暖措施,如使用棉被、暖水袋等设备,维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疼痛管理:疼痛可能导致患者体温升高或降低,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三、特殊患者的体温管理

对于儿童、老年人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患者,以及接受微创手术、长时间手术等高风险手术的患者,需要更加关注其体温管理。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手术中的低体温风险更高。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保暖措施,如使用暖风机、加温气腹等技术,以维持患儿体温的稳定。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由于新陈代谢减慢、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同样容易出现低体温。在手术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并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

高风险手术患者:对于接受微创手术、长时间手术等高风险手术的患者,需要采取更加精细的体温管理技术,如使用先进的体温监测设备、加温输液系统等,以确保患者体温的稳定和安全。

四、总结

手术中体温异常影响患者恢复和安全,需采取科学体温管理技术预防。通过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特殊患者措施,可降低体温异常风险,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新体温管理技术,应对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变化。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手术体温异常体温管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