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心脏支架,术后保养是关键
老年模式

心脏支架,术后保养是关键

陆丽环 宁明县中医医院
2025年11月05日 37页 663 海报 复制链接

心脏支架手术作为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能迅速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患者生命。但支架植入并非一劳永逸,术后的科学保养与预防才是长期维护心脏健康的关键。临床数据显示,规范的术后管理可使支架内再狭窄风险降低60%以上,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坚持规范用药,筑牢抗凝防线

心脏支架术后的药物治疗是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的核心保障。术后一年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通常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风险,这一阶段的规范用药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长期效果。

服用抗凝药物期间需密切关注出血风险,注意观察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大便变黑等异常。若出现呕血、咯血或严重鼻出血应立即就医,同时绝对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即使自我感觉良好,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除抗血小板药物外,控制基础疾病的药物也需长期坚持。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高血脂患者则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这些指标达标能有效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保护心脏血管健康。

优化饮食结构,守护血管健康

饮食调理在心脏支架术后康复中至关重要。术后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腌制食品等高盐食物;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与反式脂肪酸食物,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类等;每日摄入不少于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注意粗细粮搭配。同时养成少食多餐、戒烟限酒的习惯,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克,女性不超15克,最好戒酒。

科学适度运动,增强心功能储备

心脏支架术后并非要绝对静养,而是需要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适当运动能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肌耐力、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术后早期(通常1-2周)可进行轻微室内活动,如缓慢步行、简单家务等,以不引起胸闷、胸痛为宜。

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理想运动方式为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建议每周运动5-7天,每次30-60分钟。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水平,即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范围,运动中能正常交谈而不感明显疲劳为宜。

运动中需注意自我监测,若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避免突然开始或停止运动。高龄、合并心力衰竭等患者,运动方案应在心脏康复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必要时进行运动负荷试验评估。

定期复查监测,及时发现隐患

定期复查是及时发现术后异常、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术后第一个月、第三个月、半年和一年需常规复查,之后可根据病情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复查项目通常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建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明确支架位置是否通畅、有无再狭窄或新病变形成。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紧急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除医院复查外,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家中常备血压计和血糖仪,定期测量记录血压、血糖变化;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不适时及时就诊。

调节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

心理因素对心脏健康影响重大,情绪波动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心脏支架术后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肌耗氧量,阻碍康复。

患者需正确认识疾病,避免过度担忧;家属应给予关心支持,助其树立康复信心。缓解情绪问题,可通过亲友沟通、培养兴趣、参加互助小组等方式。若严重影响生活,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规律作息利于心脏健康,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劳累。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也能有效缓解压力,维持心理平衡。

心脏支架术后保养需药物、饮食、运动、复查与心理多管齐下。患者应重视术后保养,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坚持科学方法,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心脏支架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