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与防治
幽门螺旋杆菌属于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杆菌,临床研究表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临床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感染者无论是出现症状,或出现并发症,细菌都会通过唾液不断传播。现阶段,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已经超过了56%。当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以后,其会有上腹部不适、胃灼热、反酸、恶心、呕吐、嗳气、胃痛等症状表现。由于该细菌感染以后并无显著的临床表现,所以,在进行诊断时,主要对C—呼气试验、血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以及大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检测等方式进行采用。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影响
1、胃炎
通常患者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后,其胃部黏膜的自我保护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此时,胃酸、蛋白酶、不溶性和可溶性黏液层等所起到的保护作用会大大降低。进而导致胃黏膜遭到破坏,从而诱发胃炎的发生。
2、消化性溃疡
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以后,胃部会因该细菌的寄生,而导致胃黏膜自身所具有的天然保护屏障作用和修复功能大大减弱。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胃酸、胆汁等会给胃黏膜、十二指肠黏膜以及食道黏膜等带来严重的腐蚀。当腐蚀位置无法及时有效地修复时,会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3、胃癌
胃黏膜会因为幽门螺旋杆菌代谢产物所产生的毒害作用影响而导致其出现炎症表现。并且,受到自身基因毒性作用影响,会增加胃黏膜恶化风险,最终引发胃癌疾病。
4、口臭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以后,人体胃部的幽门处会被该细菌所寄生。其不仅会危害胃部黏膜,还会寄生在口腔当中,并增加口腔内牙菌斑的数量,最终引发顽固性的口臭。不仅如此,尿素酶属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一个重要毒性物质,其会对口腔中的尿素等物质进行分解,最终造成口腔内出现难闻的氨臭味。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1)实施分餐方式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知道,家庭聚集性感染为当前幽门螺旋杆菌最常见的感染情况。为了能够使幽门螺旋杆菌再次感染得到有效预防,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分餐的方法进行采用,从而降低细菌二次感染的风险。
(2)养成规律性饮食习惯
日常饮食中,需要尽量对容易消化的细软食物进行食用,尽量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食用量。同时,饮食中需要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手、不干净的食物、餐具以及粪便等都是当前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形式,且构成了一个完成的传播链条。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卫生,可以阻断传播链条,降低感染风险。
2、治疗措施
(1)铋剂药物
该类药物能够实现对胃黏膜的有效保护,当该类药物作用于胃酸时,会有沉淀物质和保护膜形成。通常幽门螺旋杆菌会给胃黏膜带来严重的刺激,且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影响。若此时对铋剂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最大限度预防刺激反应的发生。当患者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而引发胃炎疾病时,胃蛋白酶会出现活跃的表现。在此过程中,极易有大量的细菌滋生。若是对铋剂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最大限度缓解所引发的生物反应。同时,铋剂药物作用于胃酸时,会有黏蛋白酶出现。不仅如此,受到刺激作用影响,还会有PGE2生成,此时会为胃黏膜提供保护作用。
(2)铋剂四联治疗
该治疗方式除了对铋剂进行使用外,还需要对青霉素、克拉霉素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等进行运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将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作为基础的治疗药物。然后,搭配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或者甲硝唑等药物。实际治疗时,若是合理运用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不仅能够将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还能够增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通过正规的治疗,能够有90%左右的感染者消除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积极开展治疗,以此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