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今日要闻 每10人中约有1人受肠易激困扰——被“屁王”外号困住的人

每10人中约有1人受肠易激困扰——被“屁王”外号困住的人

黄思琪
2025年07月09日 1273

肚子里满是气体,但她一点也憋不住了,议论声在耳边响起:“谁又放屁了?”

每次听见这句话,颜茗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瞥见同桌和后桌拿起书本和卷子扇风,有人大声嚷着“快点开窗”。很快,颜茗就被起了“屁王”的外号。

2025年5月初,就读于山西一所县级中学的高三学生李骏洁跳楼身亡受到社会关注。李骏洁母亲回忆,高三开学后女儿开始出现便秘、排气等胃肠不适,不受控制的排气让她被同学直呼“屎人”。离高考越来越近,女儿却每天情绪低落,一回家就着急洗澡,说“又被同学们嫌臭了”。

颜茗从李骏洁身上看见了多年前的自己。18岁时,颜茗确诊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与精神压力高度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顾名思义,这种“胃肠容易受刺激”的疾病虽不致死,却常常令人无地自容——越安静的地方肠鸣和排气越响、越是重要的场合越忍不住拉肚子。

有人曾一天腹泻20次,被迫放弃学业;有人刚刚参加2025年高考,不仅考前紧张腹泻,英语考试前半小时都在腹痛,导致发挥失常;有人病史超过20年,求医问诊均未见效。

每10人中约有1人受肠易激困扰——被“屁王”外号困住的人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年)》显示,我国缺乏肠易激全国性流行病学研究,但不同地区、不同诊断标准得出的肠易激总体患病率最高可达11.5%,每10人中大约有1人受肠易激困扰。

“被嫌弃的前半生”

在山东聊城一所重点中学尖子班就读的颜茗,从初中起就习惯了用时间换成绩。

在学校尽量不喝水,以免上厕所耽误时间;下课一动不动,在座位上整理错题;把晚饭从六点挪到十点晚自习放学后,这样去办公室向老师问问题才不用排队。成绩提高的代价是,她开始打嗝、腹痛、便秘和失眠。

中考意外失利,让颜茗更渴望在高中证明自己。她还是不喝水、把两顿饭当作一顿吃,紊乱的代谢让青春期的她突然变胖,被男同学议论“又胖又丑”。自尊心极强的颜茗陷入低落情绪,“上课都难过得想哭”。

一次考试后,颜茗的肚子开始出现胀气。安静的教室里,她碍于面子,只能努力憋回去,等下课再去厕所排气。很快,这种控制就失效了。那是一种无意识的漏气,让人尴尬到无法呼吸。

熬过高中,颜茗的大学生活依然痛苦:取快递、食堂打饭、乘宿舍电梯……她无法避免与人近距离接触,更能敏感地察觉周围人的动作:捂鼻子、咳嗽、吸气、快走。

32岁的席蓓与腹泻型肠易激抗争20年,度过了“被嫌弃的前半生”:“虽然没有臭味,但我的排气、肠鸣声音大,初二时给同学写纸条表示歉意,对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纸条一扔,当面嘲笑我,毕业后换了三份工作,每个单位里都有同事对我指指点点。”

被嫌弃,让她们时常感到抱歉,甚至主动讨好。

李骏洁母亲回忆,离世前两周,女儿觉得自己“臭到大家了”,给班上每位同学发了三次零食,却被一位同学造谣“这里面下毒了”,“我问孩子,要不别去学校了,她说没事,再给大家多买点好吃的就行了”。

“我太理解她(李骏洁)的感受了。”颜茗说,“我也曾经卑微地给前后左右的同学发过零食,上课的时候听不进去,害怕影响周围人学习。”

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直到李骏洁离世,母亲仍然不清楚女儿究竟被怎样的疾病困扰。

在她的记忆中,女儿曾多次就医,肠镜结果并无异常,诊断也是“便秘”和“消化不良”。直到她将女儿的经历发布在网上,评论区涌来上千条留言,她才从有相似经历的网友身上意识到,女儿可能得了“肠易激”。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介绍,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排除肿瘤、息肉、溃疡等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即可确诊为肠易激。

排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成年人每天排气量可达2升,不会有明显的臭味。如果排气特别多或特别臭,不属于肠易激的诊断标准,可能是化学性消化不良,但肠易激患者可能同时伴有排气增多的现象。

更典型的肠易激症状是,吃了生冷食物,或在考试、面试、演讲等重要场合前,就有紧迫的排便感,这种不适在排便后可以得到缓解,即“一受刺激就肚子疼,肚子一疼就拉肚子,拉完肚子就好了”。过去,临床上多用“功能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来描述肠易激综合征。

刘思德表示,一些患者会把肠易激和克罗恩病混淆,后者的早期症状和肠易激相似,但一定存在溃疡等病理表现。而肠易激不论怎么发展,都不会出现器质性损害,更不会发展成克罗恩病。

每10人中约有1人受肠易激困扰——被“屁王”外号困住的人

实际上,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受情绪影响的心身疾病。

苏州大学心身胃肠病学研究所所长曹建新研究功能性肠胃病超过20年,提出了“心身胃肠病”的概念。“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不一定由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导致,就像流眼泪多数不是因为眼睛出了问题。胃肠道也和泪腺一样,是一个情感反应器。”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等胃肠功能紊乱的原理解释是“脑-肠轴”失调——这是连接大脑和肠道的一条“交流通道”,通过神经、激素、免疫等途径传递信号。大脑紧张时,肠道也跟着加速蠕动,引起腹泻或肠鸣,反之肠道的失调,也会带来焦虑等情绪。

中小学生是“重灾区”

每年中高考前,刘思德接诊的学生更多,“青少年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很少出现器质性病变,心理压力是肠易激的一大诱因”。

这也从《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得到印证。该共识意见引用的两项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2009年间,中国南方城市中小学生的肠易激患病率高达53.2%~58%,西部地区中小学生患病率为19.5%~23.4%。

随着诊断标准的细化完善,肠易激检出率近年来有所降低,但在多位临床医生看来,肠易激依旧是高发疾病,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群体更是“重灾区”。

刘思德接诊过一些腹泻型肠易激的青少年,一天需要上十几二十次厕所,害怕老师责怪,有时就憋着不敢举手请假,控制不住时甚至拉到裤子上,被同学笑话,也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

现实中,多数肠易激患者就医的第一站是消化科,胃肠镜检查无恙,只开些促消化药物回家。直到腹泻、便秘、腹胀、排气等症状不断重现,辗转不同城市、不同医院的消化科无果,一部分人才会踏入精神科。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副院长罗爱民长期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及情绪问题,接诊时,他会主动问起病人的肠胃状况,焦虑、抑郁患者多数都伴随消化道症状,肠易激患者往往也能诊断出中度至重度的焦虑和抑郁症。

“请一定要坚持下去”

多位医生表示,作为心身疾病的肠易激,需要采用多学科方式综合治疗。

罗爱民认为,认识并接纳自己的焦虑性人格,是改善肠易激的第一步。“青少年的焦虑性人格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首先是不要自我厌恶,拷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每种性格特质都有它的长处,容易焦虑的人,做事效率更高,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率也更高。”

先天的人格底色难以改变,但可以通过后天的调整缓解焦虑情绪。罗爱民举例,一进学校就紧张腹痛,说明学校是患者的应激场所,可以通过心理治疗降低应激因素,提高抗压能力。

不过,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让很多人并未及时就医。罗爱民观察到,很多时候是孩子主动要求父母去医院,一些父母怕孩子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甚至逼着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上学,“青少年群体的治疗效果,经常不是取决于孩子和医生,而是父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曹建新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心身胃肠病科,这个科室团队的医生更倾向于告诉患者,肠易激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但不轻易下抑郁或焦虑的诊断,这会让病人更容易接受。在治疗时,综合使用调节肠胃功能和调节神经的药物,同时加以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训练。

“坚持遵医嘱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肠易激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

曹建新强调。看到李骏洁的悲剧后,与其素昧平生的颜茗第一时间决定发帖讲述自己的经历:“我也曾无数次站在走廊的栏杆旁向下看风景,可我总觉得人生不应该是这个结局。如果你正在经历这种难熬的日子,请一定要坚持下去,你不是一个人。”颜茗加了一个发射爱心的表情:“我们一起好好活。”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放屁肠易激综合征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