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幽门螺杆菌:胃部的微妙入侵者

幽门螺杆菌:胃部的微妙入侵者

刘淼 成都中医院大学附属医院
2023年12月27日 27页 8308 海报 复制链接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部黏膜的微需氧菌,其形态呈螺旋形或S形,具有微厌氧特性。作为人类胃中唯一发现的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的生存条件极为苛刻,既不耐酸也不耐碱,且对氧气要求严格,需要在微氧环境下生存。它主要寄生在人体胃部黏膜层与胃黏液层之间的区域,尤其喜欢在酸性环境下生长。

一: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人-人之间的口-口传播、粪-口传播以及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如共用餐具等,以及医院消毒不彻底的内镜检查。由于我国的共餐习惯,大家通常共吃一碗菜,且很少使用公筷,因此感染率较高。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约有7亿人受其困扰。

二:幽门螺杆菌的症状与危害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上腹痛、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因人而异,取决于感染程度、患者免疫状态以及是否伴有其他胃部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引起多种消化道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甚至胃癌。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5%以上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此外,幽门螺杆菌还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而形成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些溃疡可并发出血或癌变。虽然只有约1%的感染者最终会发展为胃癌,但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无疑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三: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与根除

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呼气试验(如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等诊断。其中,呼气试验具有无创、方便、快捷、准确度高等优点,是广泛使用的诊断方式。

一旦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进行根治性治疗。目前根除率较高的首选治疗是四联疗法,疗程需要10-14天。四联疗法包括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一种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和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拉唑类)。这些药物共同作用,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从而增强抗生素的作用,提高根除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根除方案含有大剂量抗生素和铋剂,疗程较长,可能会对儿童的正常菌落造成影响,产生耐药性和重金属蓄积风险。因此,除非符合指征,一般不建议儿童进行根除治疗。对于成人来说,根除后的5年再感染率低于5%,但仍需注意预防。

四:幽门螺杆菌的预防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具体措施包括:

1.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等可能导致口-口传播的行为。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净的食物和水源。

3.少去不卫生的地方用餐,特别是路边摊,那里的餐具可能消毒不合格。

4.进餐时使用公筷,不将食物嚼碎了喂小孩。

5.餐具要定时消毒,高温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用沸水煮沸10到15分钟即可。

6.个人的生活用品要分开使用,不要共用牙刷、碗筷等。

7.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盐,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8.多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五: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穿过胃粘液到达胃黏膜表面,同时抵御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定植生存。

2. 分泌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及细胞空泡毒素等物质损害胃粘膜屏障。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和免疫损伤,进而引发各种消化道疾病。

六: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虽然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查出率越高,患胃癌率越高,但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是绝对会发展成胃癌。它只是胃癌发病的帮凶之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胃癌的发生。然而,由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密切关联,及时诊断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种寄生在人体胃部黏膜的微需氧菌,其传播途径广泛,症状多样,危害严重。通过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等手段可以准确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根治性治疗,如四联疗法等。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保护胃部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幽门螺杆菌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