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认识血常规
在我们的健康检查中,血常规是一项非常常见的检查项目。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血常规报告就像一本天书,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血常规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简单来说,就是对血液中的细胞进行检查。我们的血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细胞,这些细胞就像河流中的船只,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血常规检查就是要看看这些“船只”的数量和状态是否正常。
二、血常规检查的项目
红细胞相关指标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身体里的“搬运工”,负责把氧气运送到身体的各个脏器,再把二氧化碳带出来。正常男性的红细胞计数大概在(4.0-5.5)×10¹²/L,女性在(3.5-5.0)×10¹²/L。如果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就可能是贫血。比如,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身体缺乏制造红细胞的原料,红细胞的数量就会减少。
血红蛋白(Hb):这是红细胞里面的一种重要蛋白质,专门负责和氧气结合。男性的正常血红蛋白值在120-160g/L,女性在110-150g/L。血红蛋白值低也是贫血的一个重要标志。想象一下,如果血红蛋白就像一个个小“氧气罐”,“氧气罐”少了,身体各个器官得到的氧气就不够,人就会感觉乏力、头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几个指标可以帮助医生更精确地判断贫血的类型。比如说,如果MCV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像缺铁性贫血就常常是这种情况。
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吞噬病原微生物,防御疾病。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在(4 - 10)×10⁹/L。当身体受到感染时,白细胞就会像士兵听到号角一样,迅速增加数量,冲向“战场”。比如,当你得了肺炎,身体里有细菌入侵,白细胞计数往往会升高。
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其实是一类细胞的总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正常范围大概是50% - 70%。如果中性粒细胞增多,很可能是细菌感染,像化脓性扁桃体炎,中性粒细胞就会大量增加。
淋巴细胞:占20% - 40%。淋巴细胞增多常常和病毒感染有关,比如感冒的时候,淋巴细胞可能会升高。
单核细胞:占3% - 8%。增多的时候可能是感染了伤寒、结核等疾病,或者是血液系统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占0.5% - 5%。如果身体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或者有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就会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占0.5% - 1%。过敏性疾病、血液病等可能会使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管的“维修工”,当血管破损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粘附到破损处,帮助止血。正常范围是(100 - 300)×10⁹/L。如果血小板数量太少,就像“维修工”不够了,身体就容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可能是得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病。
三、血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
当我们拿到血常规报告时,会看到很多数字后面有“↑”或者“↓”的符号,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升高或者降低的提示,不能仅仅根据箭头就判断自己得了什么病。医生会综合考虑所有的指标,还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因素来做出准确的诊断。比如,一个人白细胞计数升高,同时有咳嗽、发热的症状,可能是呼吸道感染,但如果没有任何症状,可能就需要进一步检查,看看是不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升高。
四、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血常规可以在很多疾病的早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在一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血常规的指标可能就会出现异常,像白血病早期可能会有白细胞异常增多或者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而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血常规可以用来监测病情的发展,医生会根据血常规的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常规虽然只是一项简单的血液检查,但它却像一个健康的“晴雨表”,为我们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了解血常规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健康,也能让我们在面对医生的诊断时,不再那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