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后如何避免青一块紫一块?
一、献血后为何出现“青一块紫一块”?
献血后出现“青一块紫一块”,可能与献血者按压方式不正确、献血者血管条件不好及采血人员穿刺不当有关。
献血用的针头比医院抽血用的针头大,粗大的针管为了避免血液中细胞成分通过针管时不被挤压破坏。在献完血后需要对针孔进行有效的按压,如果按压的幅度或者是力量不够,都会引起皮下淤青,即针眼周围的皮肤呈青紫色。另外,如果献血者用一根手指按在针眼上,而没有按压到血管进针处,这种不正确的按压方式也会导致皮下淤青。
献血者血管细、血管弹性不好、血管不充盈和采血人员穿刺不当等导致穿刺失败,都可能出现皮下淤青。
二、该如何避免青一块紫一块?
(一)献血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献血前献血者保证良好的睡眠,不熬夜;饮食清淡,不喝酒、不能空腹。献血者先了解献血的流程,放松心情。过度的紧张焦虑会引起血管收缩,血管不充盈,增加了穿刺难度。
(二)采血人员选择充盈、粗大、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采血人员根据献血者血管的情况调整好进针角度,一般以30-45°刺入皮肤,皮下组织潜行0.5-1cm,进入血管后前行0.5-1cm,避免刺入角度过大损失血管导致淤青。
(三)正确的按压止血
献血结束后用三指按压进行按压止血。三指按压法指献血者需将手肘伸直平放,用无名指、中指、食指同时按压针眼处及其以上0.5-1 cm的位置,按压时间10分钟。这种方式能按压到皮肤进针点和静脉血管的进针点,有效地达到止血。
(四)冷热交替护理,加速淤青消散
如果出现淤青,需要进行冷、热的交替护理,以控制淤青范围,加快血液的流通,促进消散。
24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促进止血,抑制肿胀,防止扩散。为了防止与肌肤直接接触而造成冻伤,可以用浴巾将冰袋或冷敷贴包起来。每次15~20分钟。
48小时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淤青消散吸收。用40~50℃的温水或热水袋包住瘀伤部位。每次20到30分钟。贴敷时,水温不要太高,以免灼伤肌肤。如果瘀伤面积比较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
献血者在献血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献血过程,不要过度焦虑和紧张;献血后按照“献血后须知”单上的要求正确按压,放松心情,你会发现献血是一件有爱心、轻松愉快且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