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疫苗后发烧怎么办?护理人员自用的物理降温法

疫苗后发烧怎么办?护理人员自用的物理降温法

陈桂芳 绵阳四〇四医院
2024年11月27日 16页 9361 海报 复制链接

接种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部分人在接种后可能出现发烧等不良反应。这种由疫苗引发的发热,通常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疫苗成分产生正常应答的表现,多数情况下体温不会过高,且持续时间较短。不过,当发烧出现时,科学合理的护理能有效缓解不适,帮助身体更快恢复。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认识疫苗后发烧

疫苗本质上是经过处理的病原微生物或其成分,进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在这个免疫激活的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形成发烧症状。

一般来说,疫苗接种后发烧多在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体温通常在37.3℃-38.5℃之间,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48小时。少数情况下,体温可能会超过38.5℃,但只要没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也无需过度恐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发烧与感染引起的发烧不同,它是身体正常的免疫反应,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二、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是通过物理方式带走身体热量,从而降低体温的方法,因其安全、无副作用,被护理人员广泛应用于疫苗后发烧的护理中。

1.温水擦浴

准备32℃-34℃的温水,用毛巾蘸取后轻轻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四肢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血管密集,血液循环旺盛,温水擦拭能通过水分蒸发带走大量热量,达到降温效果。擦拭时动作要轻柔,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即可,避免患者受凉。擦浴后要及时为患者擦干身体,穿上舒适的衣物。

2.减少衣物和覆盖物

发烧时,很多人会认为要多穿衣服、多盖被子“捂汗”,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过多的衣物和覆盖物会影响身体散热,不利于体温降低。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室温适当减少患者的衣物和覆盖物,让身体能够自然散热。室温保持在22℃-26℃较为适宜,既不会让患者感觉寒冷,又有利于散热。

3.补充水分

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失较多水分,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充足的水分摄入不仅能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还能促进排汗和排尿,帮助身体散热,降低体温。可以让患者多喝温开水、淡盐水或清淡的汤类,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胃肠道负担。

4.头部冷敷

用退热贴敷在患者的额头,或用湿毛巾(水温约20℃-30℃)拧干后敷于额头,每5-10分钟更换一次。头部冷敷能帮助降低头部温度,缓解因发烧引起的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冷敷时不要用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可在冰袋外裹一层毛巾。

三、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1.把握降温时机

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在38.5℃以下的患者。当体温超过38.5℃时,单纯的物理降温效果可能不佳,此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退烧药,同时配合物理降温。

2.观察患者状态

在进行物理降温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停止物理降温,并及时就医。

3.避免不当方法

不要使用酒精擦浴进行降温,酒精挥发速度快,会使体表温度迅速下降,但可能会引起患者寒战,且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也不要用冷水或冰水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引起血管收缩,影响散热。

4.注意休息

发烧时,患者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充足的休息来恢复体力。应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四、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疫苗后发烧多为正常反应,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1.体温超过38.5℃,经物理降温和使用退烧药后,体温仍持续升高或反复发烧超过48小时。

2.发烧的同时伴有严重的头痛、呕吐、腹泻、皮疹、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

3.患者精神状态极差,出现嗜睡、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情况。

4.婴幼儿持续哭闹不止,拒绝进食、饮水。

总之,疫苗后发烧并不可怕,只要掌握科学的物理降温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做好护理工作,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度过反应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即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细心,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缓解不适,恢复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接种疫苗物理降温法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