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认识丙肝:传播、症状与防治全攻略

认识丙肝:传播、症状与防治全攻略

黄超升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4年11月06日 15页 5710 海报 复制链接

 一、丙肝概述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这种疾病通常起病隐匿,发展较为缓慢,大部分患者呈慢性病程。大约有1/3的慢性丙肝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丙肝的危害不容小觑。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二、传播途径  

(一)性传染

丙肝病毒可以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无保护的性行为会增加丙肝病毒传播的风险。性行为类型如口交、肛交等高风险性行为,传播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性伴侣感染了丙肝病毒,传播的风险也会增加,且性伴侣的感染病毒量越高,传播的风险就越大。在进行性行为时,应采取安全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二)母婴传染

如果母体携带丙肝病毒,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时可能会将病毒传播给婴儿。目前认为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概率大概在 5% 左右,也有研究认为在不明确或合并其他情况时,传播几率可能在 5% 至 20% 不等。在怀孕期间要加强孕检,注意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分娩后要及时给宝宝进行相关检查,保证宝宝的健康。产后照顾宝宝时尽量不要让宝宝接触母亲血液。

 (三)血液传染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是常见的方式,如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以及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手术器械、产科接生器械、内镜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另外,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采血和血球回输的交叉污染、共同使用不洁注射器等也可感染丙肝病毒。在一些非正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环,共用牙刷、修脚刀等行为也存在感染风险。

 三、症状表现  

(一)急性症状

急性丙肝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于感冒,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低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据统计,急性丙肝的潜伏期一般为6到7周,因感染病毒量和感染方式不同而长短不同,在感染期60%-75%的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

 (二)慢性症状

慢性丙肝初期症状通常比较轻微,患者可能仅有乏力、食欲下降、腹胀等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到了晚期,可能会出现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当进展为肝硬化时,则可出现黄疸、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及肝性脑病等严重症状。

 (三)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这些症状可能会被患者误认为是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四、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症状明显的丙肝患者需要休息,尤其是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因为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助于恢复病情。同时,患者应戒酒,避免酒精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饮食方面,需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无需过度增加饮食营养,以免造成脂肪肝。一般治疗虽然不能直接清除丙肝病毒,但对于缓解症状、减轻肝脏负担起着重要作用。

 (二)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前,用于治疗丙肝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格卡瑞韦等。

护肝药:非特异性护肝药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C、复方二氯醋酸乙胺、必需磷脂等,可以保护肝细胞,维持肝细胞生物功能,改善肝功能,有效缓解丙肝引起的肝区不适、黄疸、腹胀、易疲劳等症状。

降酶药:降酶药如五味子类(联苯双酯)、山豆根类(苦参碱)、甘草提取物、双环醇等,有降转氨酶作用。

退黄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等退黄药物可以降低黄疸。

 (三)手术治疗

当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且病情较重时,可进行肝脏移植术治疗。手术时,首先在上腹部切口,切除患肝,再将供肝移植给患者。进行肝移植术前需积极使用抗病毒药物将体内丙肝病毒载量降至最低,待病情平稳后,再进行手术,从而提高手术效果。肝移植术后需要终身使用抗排异药物。

 五、预防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丙肝患者是传染源,一旦确诊丙肝,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都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大多数丙肝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后,疗效较好,一般治疗三个月左右就没有传染性。

 (二)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制品:如果一旦需要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必须到正规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进行安全的性行为:保持性生活的时候,带质量好的安全套,固定性伴侣。不共用注射器等: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虽然没有针对丙肝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注意个人卫生等方式预防。比如避免在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注射、共用注射针头;不要与他人共用剃须刀;不要轻易去纹身、割双眼皮等。同时,要加强对丙肝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丙肝丙型肝炎病毒HCV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