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脑梗死患者护理要点及康复训练方法

脑梗死患者护理要点及康复训练方法

刘莹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友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06月18日 20页 2101 海报 复制链接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可能引发肢体偏瘫、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后遗症。科学护理与系统康复训练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的核心。本文从病情监测、基础护理、心理支持、饮食管理、康复训练五个维度,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南。

一、病情监测与基础护理:筑牢健康防线

1. 生命体征与神经功能监测
脑梗死患者每日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观察意识(如嗜睡、昏迷等)与瞳孔对光反射情况。血压骤升(≥180/100mmHg)或骤降(<90/60mmHg)立即联系医生调药。警惕肢体无力加重、言语不清反复等复发信号,及时就医。

2. 预防并发症

· 肺部感染:长期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拍背,鼓励深呼吸和咳嗽,必要时使用雾化吸入;

· 压疮: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床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骨突处(如骶尾部、足跟)涂抹润肤膏;

· 深静脉血栓:每日进行下肢被动按摩,从足踝向大腿方向推压,促进血液循环;

· 泌尿系统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多饮水,必要时留置尿管。

3. 安全护理

· 保持病房地面干燥,移除障碍物,安装床边护栏;

· 偏瘫患者使用助行器或四脚手杖,避免单独行走;

· 热水袋温度需≤50℃,防止烫伤;

· 吞咽困难患者需调整进食姿势(如半卧位),避免呛咳。

二、心理支持:重建康复信心

1. 焦虑与抑郁干预
脑梗死患者因肢体障碍易焦虑抑郁。家属要耐心倾听,勿指责或过度保护,可鼓励其参加支持小组交流经验。情绪严重者,遵医嘱用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

2. 认知行为疗法
设短期目标(如独立穿衣、走5米)助患者获成就感。相关研究表明,参与康复训练者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三、饮食管理:营养与健康并重

1. 饮食原则

· 低盐低脂:每日盐摄入量≤6克,避免腌制食品;脂肪摄入以植物油为主(如橄榄油、亚麻籽油),每日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限制动物油;

· 高纤维优质蛋白:每日摄入蔬菜500克、水果200克,选择鱼肉、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 充足水分: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避免睡前大量饮水;

·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选择低GI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避免血糖波动。

2. 饮食禁忌

· 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

· 限制精制糖(如糕点、含糖饮料);

· 戒烟限酒,酒精摄入量男性≤25克/日,女性≤15克/日(25克酒精约相当于1两白酒)。

四、康复训练:科学恢复功能

1. 肢体功能训练

· 被动运动:发病后24~48小时即可开始,由家属协助进行关节屈伸、旋转,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 主动运动:病情稳定后,开展坐位平衡(如左右转身、上下移动)、站立(扶持与靠墙站立)、步行(辅助至独立行走)训练。

· 器械训练:使用哑铃、拉力器进行上肢力量训练,每组8 - 12次,每天3 - 4组;骑功率自行车进行下肢训练,每次20 - 30分钟,每周3 - 5次;

· 共济失调训练:针对小脑受损患者,进行单脚站立、走直线等平衡训练。

2. 语言与认知训练

· 语言训练:从单音节发音(如“啊”“哦”)开始,逐步过渡到词语、句子。可通过唱歌、吹口哨锻炼口腔肌肉;

· 认知训练:使用记忆卡片进行配对游戏,或通过搭积木、拼图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3. 生活能力训练

· 日常活动:练习穿衣、洗漱、进食等动作,使用辅助器具(如带圈套的筷子、防滑垫);

· 家务活动:从简单任务开始(如叠衣服、擦桌子),逐步恢复生活独立性。

五、家庭护理与长期管理

1. 定期复查与用药

· 每3个月复查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

· 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避免自行停药。

2. 家庭环境改造

· 卫生间安装扶手、防滑垫;

· 床铺高度调整至患者可单脚站立时膝盖微屈;

· 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健侧伸手可及处。

3. 预防复发

· 控制高血压(目标<130/80毫米汞柱)、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7%);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

结语

脑梗死康复是一场持久战,科学的护理与系统的训练是患者重获新生的关键。家属需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并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通过早期干预、持续训练和健康管理,患者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生活。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脑梗死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