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手足口病的症状识别与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症状识别与预防措施

阳萍 广西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2025年03月26日 8页 2255 海报 复制链接

手足口病,也被称作“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与儿童,5岁以下儿童尤为易感。本文将从症状识别、预防措施、常见误区等方面帮助大家认识手足口病。

一、了解手足口病及其流行特点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及直接接触传播,常见的致病病原体包含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EV71型,其中后者感染后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约百万儿童患病,尤其是春末夏初为集中暴发期,秋冬季则为次高峰。

二、症状识别与病程进展

手足口病症状多样且因个人体质原因而轻重不一,但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疼痛与溃疡、皮疹与水疱等典型症状。疾病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根据症状不同,可分为以下进程:

1.潜伏期症状

多数患儿在发病的初始表现为低烧,一般在37.5-38.5℃之间,可能持续数天。可伴有咽部充血、咽痛、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部分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如稀便。

2.症状进展期

(1)口腔病损:口腔黏膜会出现疱疹,呈灰白色,通常位于舌黏膜、咽峡部、牙龈等处,周围有红晕,且伴有明显疼痛。疱疹破溃形成浅表溃疡,造成进食困难及流涎增多。

(2)四肢皮疹:手掌、手指侧面、足底、膝盖、肘部及肢体伸侧等部位出现红斑样丘疹,逐渐发展为直径2-5毫米,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色硬壁疱疹,质地较硬,触摸时有砂纸质地的粗糙感,内有浑浊液体,通常无瘙痒感。

(3)全身反应:多数患儿体温可升高至39℃,少数甚至可达40℃,部分病例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腹胀等全身症状。

3.危重症预警指征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当出现呼吸频率异常,并存在持续性呕吐、肌肉痉挛或意识模糊时,则表明可能并发脑干脑炎或心肺功能衰竭,极少数情况下,患儿还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此时可能并发脑膜炎、脑炎等,应当立即送医。

三、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要点

(1)注意卫生:孩子在餐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后应当认真清洗双手,使用肥皂水或洗手液彻底冲洗,特别注意指间、甲缘等易污染区域的清洁。有条件者可以使用75%酒精进行消毒灭菌。修剪指甲时,注意长度应超过指腹,避免藏匿污垢。

(2)饮食卫生:避免孩子饮用生水、食用生冷食物,避免食用未彻底加热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按照孩子的个人需求进行膳食管理,注意孩子饮食的营养搭配,以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此外,家长还可以适当增加孩子乳制品及深色蔬菜的摄入量以增强免疫力,如牛奶、鸡蛋、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3)多加锻炼: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可以让孩子进行至少30分钟的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可以在补充钙质的同时加强个人抵抗力。同时,还应当注意孩子的劳逸结合,保证孩子每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

2.环境防控措施

(1)消毒:儿童高频接触物,如玩具、餐桌、门把手等应按照说明正确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2)通风:食堂、教室、活动区域应保持每日三次通风,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以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

(3)减少集体活动:疾病流行期间应当尽量暂停集体活动,并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超市、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家长应当为孩子佩戴口罩以减少感染机会。

3.疫苗接种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EV71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家长应当尽早为孩子接种。同时,基础免疫程序为间隔1月接种两剂,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建立有效免疫屏障。

手足口病虽常见,但也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预防,才能有效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一旦发现孩子患病,应当及时送医诊断治疗,通过正确的方式稳定病情,以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手足口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